本报记者陈燕南童海华北京报道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汽车与能源、交通、信息通信等领域加速融合,汽车的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成为汽车产业发展的主流和趋势。世界各主要汽车大国也纷纷加强战略谋划、强化政策支持,主要的跨国车企也纷纷加大研发投入、完善产业布局。”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副主任姚振智对《中国经营报》等媒体记者表示。
9月1日,2022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首场论坛——2022汽车资本论坛“双碳未来,智能汽车加速”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本次论坛由证券日报社与中国欧洲经济技术合作协会联办,中信证券和中欧智能网联汽车分会协办。
姚振智表示:“我国2020年发布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在总体思路中明确提出要坚持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发展方向,应该说是有效促进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
经济日报社副社长赵子忠在此次论坛上也表示:“汽车电动化、智能化革命将对‘双碳’目标达成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中国发展新能源汽车不仅有利于本国节能减排,还可与全球共享造福全人类。”
有关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突破350万辆,产销量连续7年位居全球第一。其中,乘用电动汽车出口数量增加了2.6倍,接近50万辆,超过世界上任何其他国家,并且出口总量的一半卖到了欧洲国家。
姚振智表示:“今年6月8日,欧洲议会通过的禁燃议案,明确提出到2035年全面禁售燃油车,加速了欧洲汽车电动化的进程。同时我们也都体会到汽车产业发展面临很多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在这种背景下,中欧双向投资依旧表现出了较强的韧性和活力,特别是在汽车领域,双方合作广泛而深入,有着非常好的基础。同时双方正处于从传统汽车向新能源汽车的过渡期,这也预示着双方后续合作空间必然会越来越大,合作程度也必然会越来越紧密。”
赵子忠则表示:“这是过去燃油车出口不可想象的事情。中国电动汽车之所以能够又快又好又能出口到海外,既是我国产业政策制定者高瞻远瞩、提前布局的结果,更离不开各位汽车人多年来锐意进取和勇于创新创造。”
赵子忠还表示,因为布局早,中国汽车企业较快地实现了动力电池等电动汽车关键技术的突破,依靠规模优势实现了电动汽车价格大众化,更借助于国内智能芯片企业产品研发快、与用户紧密联系等优势,在高等级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领域成功实现了"换道超车"。
他还表示,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当前,全球汽车业正经历一场百年未遇的科技革命。中国新能源汽车抢占先机实现了"换道超车",未来还能否继续引领全球?这成为我们必须面临的一个又一个发展难题,特别是现代汽车产业面临的挑战并不局限于产品本身,还与宏观政策、信息通信、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紧密融合才能有再进一步的发展。这需要从更多领域统筹谋划、统筹协调,才能在全球汽车产业中抢占市场赢得先机。
为此,赵子忠建议,我们既要发挥中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也要努力消除车企与上下游供应商之间的壁垒和隔阂,打通生产要素之间的障碍和堵点,共建智能汽车市场融合畅达的良性生态圈。
姚振智最后表示,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愿意与各方一道,为新型智驾汽车领域的合作进行深入的交流,包括政策、技术、标准规范等各方面,凝聚新的共识、拓展新的空间、探索新的模式,共同推进汽车产业的绿色低碳和智能化加速,为全球汽车产业的发展注入更多更大的新动能。
(编辑:张硕校对:颜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