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力帆汽车09年全年可完成6万多辆销售。
从整个行业来看,“6万辆”不同寻常。对本土车企而言,就像一次新的里程碑。
今年力帆产销量有望达到“6万辆”,实现同比150%的增长,那么,无论对处于十字路口的尹明善,还是力帆汽车而言,接下来究竟何去何从?
位于力帆面前,有两条路比较成型:一是左边的,由吉利、奇瑞等大力倡导自主研发车企走出的一条路,二是右边的,由比亚迪等强调学习借鉴的车企走出的一条路。
哪条路更适合力帆汽车?
自主研发为奇瑞和吉利开展多品牌运作,奠定坚实基础。虽然目前力帆有自己有发动机、变速箱等核心部件,但还是单品牌运作;说到学习借鉴,力帆320与宝马MINI堪称同一个娘胎出来,与比亚迪F3仿制花冠如出一辙。
无论走自主研发路线,还是学习借鉴路线,对目前的力帆而言,都是步履艰难。即便走上了其中的任何一条,也是代价不菲。
依托学习借鉴,比亚迪快速发展,今年产销量超过40万辆,但其核心部件发动机等仍旧由三菱等外供。注重结果,忽视过程的“机会主义”,必然给比亚迪日后发展埋下祸患,如企业利润可能越来越稀薄;依托自主研发,奇瑞、吉利今年也能取得年销量三四十万辆的业绩。但就真正的技术实力而言,与外资品牌依旧差距明显。
面对左倾冒险主义和右倾机会主义的两难选择,“革命青年”力帆汽车能否另辟蹊径?
其实,力帆汽车也多少兼顾了自主研发和学习借鉴这两条路线的某些特征。之所以比亚迪学习花冠能大获成功,除了比亚迪的销售网络、价格刺激等诸如因素外,与花冠本身是一款非常符合当下中国消费者普遍需求特征的产品有着密切关系。这也说明双环小贵族仿制奔驰smart之所以没有取得很大销量,因为smart与MINI定位差不多,相对高端和狭小,并非花冠等非常大众化的产品。所以,对当下及其看重销量的力帆而言,还不如学习借鉴福克斯、高尔夫等全球热销车型。
当然,不通过自主研发,掌握核心技术,纯粹的借鉴必然危机四伏。
既然力帆自己掌握了发动机、变速箱等核心技术,不如兼顾一定的借鉴优势,走中间路线。必定与比亚迪相比,力帆汽车一直坚持走“中国式本田”路线,有其突出的技术优势,与奇瑞、吉利相比,力帆的单品牌运作相对务实。
对比右倾路线和左倾路线,并不见得走中间路线就能确保力帆汽车,获得如比亚迪、奇瑞、吉利等当下年产销三四十万辆的成绩,但至少兼顾了不同多线的多种优势,体现了后发优势的特征。
“6万辆”,对本土车企而言,就像一道坎,没到“6万辆”之前,企业都得垂死挣扎,生活于水深火热的盈利边缘。当年有李书福到处哭穷的,之前有一汽、上汽不断砸钱的。过了“6万辆”,就会进入一个更加自信的发展阶段。08年,无论一汽的奔腾,还是上汽的荣威 名爵,其产销量都接近6万辆后。进入09年,两大集团纷纷实现盈利,展现出一副非常自信的姿态:丰富车型、扩大网络等。
目前力帆恰好处于“6万辆”的关口,对比以往,成绩是显著的。但展望之后的道路,挑战会越来越大。
最后,希望后“6万辆”时代的力帆汽车,能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进一步提升力帆汽车的盈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