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双
近期,位于樟木头的南方汽车博览中心将全面转型的消息不胫而走,引起业界关注。如果说法属实,这将是继东莞汽车博览中心之后,另一个汽车城将彻底退出东莞车市。
据了解,在汽车大卖场这种“集贸市场”的销售方式被人们所接受时,2002年至2003年,各式各样的汽车大卖场在全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东莞也不例外,2001年至2003年,相继诞生了四大汽车城,如今,这四大汽车城除了东莞国际汽车城以各品牌4S店为经营主体外,大卖场形式随着南方汽车博览中心的“退市”,仅余和黄汽车城在苦苦撑着。
其实,放之全国市场来看,汽车销售基本都是经历了从大卖场向4S店过渡的一个阶段。随着消费者品牌意识的加强,大卖场曾经的“霸主”地位已被专卖店所撼动。在全国各地市场,已经出现了大卖场转型的例子。与此同时,凭借宽敞的展厅、单品牌服务、训练有素的销售人员、完备的售后服务等优势,汽车4S店开始风生水起。
在国内汽车市场进入一轮轮兴建4S店的大潮中,4S店的发源地欧洲,却是另外一番景象。几年前,欧盟正式通过法令,彻底取消长期以来汽车市场的行业垄断,改变指定汽车代理商的销售方式,把汽车视为一般消费品,不再允许特许经营,以压缩流通领域的费用。但在国内,《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办法》却无疑限制了大卖场的发展空间。于是,一时间汽车大卖场云集了各类二级网点与炒车者,良莠不齐的销售方式,使消费者信心大减,转投4S店“门下”。
在今年,特别在金融风暴来临之时,运营成本巨大的4S店开始显得“体力不支”,这种高投入的经营模式开始为风险买单。虽然目前汽车大卖场的萎缩是不争的事实,但仍有业内人士一针见血地指出,4S店在欧洲的结局也注定是中国4S店的宿命。其实不论4S店也好,汽车大卖场也好,市场最终接受了谁,谁就能笑到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