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记者陈明 通讯员赵扬
开车的人都知道,车是要“三分修、七分养”的,然而,很多车主采取各种方式意图很好地保养汽车,但实际上却弄巧成拙损坏了爱车。在使用过程中应该避免一些错误的做法,否则会因小失大,小则经济上遭受损失,大则造成人身伤害。
习惯一:长时间原地热车
费油还毁发动机
很多司机认为“热车的时间越长,对发动机越好。”殊不知这样热车不但费油还毁发动机。
原地热车本来是件有利于汽车发动机的好事情,特别是在冬季外界气温低,就更有必要对车辆进行热车。而汽车引擎发动时的“热车”,也是很有讲究的。汽车启动后不能马上行驶,因为刚启动的汽车怠速相当高,正确的做法是让车在自然怠速的情况下直至水温开始上升,怠速恢复到正常水平后再出发。心急的车主不要以为踩油门可以让预热时间缩短,相反,这样做不仅费油,对发动机的损害也是极大的。
对于有些在说明书上特别提示的车,可以采用在发动机启动约30秒至40秒钟后,以中等速度慢慢上路,等温度指针升起后再加速的方法热车。
这里需要特别说明一下的是,如果是没有过磨合期的新车,更要注意热车的方法,要是说明书上没有特别注明的话,最好还是打个电话咨询一下厂商。
习惯二:雨天不洗车
车漆伤害深
雨天要不要洗车?有些人为了节约认为不要洗,其实雨天还是要洗车的,而且最好是自己动手洗车。
雨天洗车不仅是因为车脏,更重要的是为了保护车漆。夏天下雨时,街上的车辆各有不同,但大家可能会发现:有些车被雨淋后,车身上会出现一颗一颗的水珠。相反,有些车子雨淋后,漆面上反而铺成一片。这就是车漆养护程度的区别。那些注意养车的车主会经常洗车,这样便可以去除黏附在车漆表面上的尘土、柏油、树脂等,保持漆面光滑。如果再将一层油性保护膜打在漆面上,还可防止雨水直接腐蚀漆面。
习惯三:非进口轮胎不用
不一定适用于国内路况
时下,各种品牌的进口轮胎令消费者眼花缭乱,有些人认为为了保证质量,非进口轮胎不用,但是国外推出的新款轮胎对国内的用户来说有一个最致命的缺陷,就是不一定适用。
欧洲、美洲等地的路面情况与国内的路况有较大区别,适合国外路况的轮胎在国内可能就难有上佳表现。特别是胎侧的耐冲击力方面显然有些水土不服,就如同穿意大利名牌皮鞋走石子路一般,胎侧起包在所难免。
其实,一些国外品牌的轮胎在国内合资生产后,都根据国内道路状况对轮胎有所改进,从而使轮胎更适合国内路况,而且价格上也比原装进口的便宜很多,都是不错的选择。
习惯四:偶尔才用车
损耗更严重
有些人平时舍不得开车,只有放假时才出去遛遛。其实这样的用车方式是很伤车的。引擎与变速箱等传动机件表面会由于长期与空气接触的状态而生锈,电瓶也会因为长时间的自然放电而影响到使用寿命。如果平日里实在没机会用车,那也最好每隔几天就跑一次车,以60迈的速度持续地跑个三四十分钟即可。另外,总是短途用车也会伤车,频繁地启动与关闭发动机,是伤车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