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1日,我国的汽车进口关税将降至25%的最终约束税率,对于汽车产业而言,WTO过渡期行将结束。
过渡期的终结,将会给中国汽车产业和市场带来怎样的影响?过渡期后,中国汽车企业又将面临怎样的竞争环境?
关税减让冲击力甚小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沈宁吾在接受《财经时报》采访时指出:“关税减让对国内汽车市场的影响不会很大。进口车在整体市场中所占比例已经越来越低,据协会初步统计,2005年中国汽车产量达560万辆,而进口车仅有十几万辆;其次,今年的关税减让幅度只有5个百分点,相比过去几年的大幅关税下调,此次的降幅并不大。”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资源开发部副主任徐长明则为记者算了一笔账:“关税对进口车的总体价格影响已经越来越小——关税下降5个百分点,进口车价格只能下降2%,也就是说,现在30万块钱的车,到时候也就降6千块钱。”
徐长明同时指出,过渡期结束更大的影响或许是对于人们消费心理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很难判断。
“后市场”面临挑战
但过渡期结束对中国汽车市场的影响绝不仅仅在于关税的下降。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秘书长付于武向《财经时报》表示:“WTO过渡期结束后,随着服务贸易领域的放开,汽车产业在‘后市场’领域将面临较大的冲击。”
所谓“后市场”,是指汽车销售、售后服务、汽车信贷、汽车保险等领域。付于武指出:“我一直有一个观点——我国汽车产业在‘硬’的方面,和国际水平的差距已经不大了,但是在‘软’的方面差距就要大很多。
付于武认为,汽车产业的竞争力,不仅是产品的竞争力,而是整个产业的竞争力。其中,汽车业相关服务体系的竞争力也相当重要。付于武对企业界做出预警:“全行业都要认真做好准备,迎接服务贸易体系放开后,可能面临的竞争压力。”
产业政策:如何一碗水端平
鼓励自主创新、发展自主品牌,已经成为中国汽车业十一五期间的既定战略方向。在过渡期结束之后,政府如何在产业政策的制定上,既对自主品牌、合资品牌和进口车做到一视同仁,又对自主创新起到扶植作用。对于产业政策制定者来说,这是一个颇具挑战性的问题。
据欧洲汽车工业协会中国首席代表戴麟介绍,包括宝马、大众在内的欧洲汽车公司,对《管理办法》很不高兴。
欧盟委员会副主席费尔霍伊根公开声称,中国采取种种措施“限制”了欧洲汽车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如果中国仍不采取行动改善这一状况,欧盟将考虑向世贸组织提起诉讼。
值得关注的并不是这个个案本身,而是对于WTO规则理解的分歧,可能导致的贸易摩擦。
商务部研究院梅新育博士在接受《财经时报》采访时表示:“我们的产业政策目标并不违背世贸组织原则,但是肯定会有些发达贸易伙伴曲解世贸组织规则,指责我们违规,从而招致贸易争端。《构成整车特征的汽车零部件进口管理办法》出台触发了中欧汽车零部件争端,就是一例。”
商务部另一位人士则告诉记者,上述争端并不可怕,在国际贸易中讨价还价是永远的话题。从中国的角度来说,这种做法是合理合法的,欧盟有不同看法,可以通过谈判来解决。
除了贸易政策之外,更值得关注的是我国的相关产业政策。业内有关人士向《财经时报》证实,国家发改委正酝酿出台措施,在审批企业新建、扩建整车项目时,明确提出自主研发方面的要求。
有分析人士担心,如果发改委出台这样的政策,会被合资企业指责违背了WTO倡导的非歧视性原则。付于武针对这一问题表示:“鼓励本土开发并不违背WTO原则。这个政策是一视同仁的,对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合资企业都会做出同样的要求。对于中国汽车产业的成长来说,这是一个正确的政策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