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驰电掣间,2005年F1上海站比赛已在万众瞩目中落下帷幕。
10月14日-16日短短3天时间,F1带来的现场观众高达27万人次,比去年的26万略有增长。而门票收入一共3亿元,这也是中国有史以来票房最高的体育比赛。
“F1掌门人”伯尼自然是乐上眉梢。根据F1管理公司与上海签订的合约,F1上海站的各项经营收入中,仅有门票收入和电视冠名归中方经营者所有,而场内广告及相关产品开发权等都被伯尼收入囊中。此外,上海每年还得向F1交纳数千万美元的申办费和电视转播权费。
但为承办F1上海站赛事,上海方面始终在不遗余力投入巨资,此外还为F1赛事的设施投入不菲费用。据估算,7年的举办期间,其费用支出总计将超过50亿元。
在庞大资金的压力下,怎样才能继续玩转F1大奖赛?
“今年赢利还不可能”
“我这几天得处理许多赛后事务,还要接见客户,不到下周,估计闲不起来。”F1大赛结束后第二天,郁知非如此对记者表示。
就在9月8日下午,上海市政府有关F1官方机构(中国站组委会)作出决定:剥离出上海国际赛车场资产和所有债务,单独成立一家上海国际赛车场经营发展有限公司,郁知非被任命为总经理。
对于上赛场经营公司而言,相关建设费、每年的申办费等债务由上海国际赛车场有限公司承担,上赛场经营公司主要负责购买F1的电视转播权费、与央视之间的转播时段费和日常运营费,而收入则靠和央视分成电视广告、门票进账、场地出租与旅游等。
然而,今年只是这几项支出也给上赛场造成了不小压力。
有消息显示,去年上海购买F1的电视转播权的花费大约为1900万美元,而今年基本与去年持平。此外,上赛场还须支付央视等节目播出费,计1.5亿元人民币。再加上赛事的推广费和其他相关支出后,2005年上赛场经营有限公司的年支出已在5-6亿元之间。
今年的F1比赛期间,上赛场又买了另一个单———上海市共设置了4条公交专线车,3天准备安排3000辆次大巴,估计这项花费要几百万。
而截至目前,除了3亿元门票收入,关于上赛场在今年F1运营中包括广告收入等其他各项数据最终结果还未出炉。而场地停车费和出租费用,与上述收入相比,只不过是小数字而已。
“不过,今年赢利应该还不太可能吧。”上赛场办公室陈主任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但是,今年的F1肯定比去年升温,从长远来看,我们对这项经营有信心。”
F1商品“销售不错”
对自身F1赛事的经营,上赛场抱有的是长远发展的眼光,而在另一方面,围绕着已有的F1品牌价值,上海方面早已做出全方位的商业运作立体出击。
“这两天我们正在嘉定盘货,还没有把所有的货从那儿运回来。”上海赛事商务有限公司相关人士对记者说,“不过公司产品销售情况不错,你也知道,这3天入场人次有27万呢。”
上海赛事商务有限公司是F1商标使用权在中国范围内的唯一总代理。目前,公司取得的F1商标使用权包括20个大类至少60余种产品,涵盖了衣服、包袋、化妆品、纪念品、旗帜、文具、皮具、汽车配件和玩具游戏等诸多方面。
相对于短短几天时间靠F1大赛带来的营业收入,这块由商标经营带来的收益却是细水长流,前景甚为可观。
“参照国外F1商标经营的情况来看,中国的这一块市场成熟之后,每年的运营收入应该不会低于5亿元人民币。”上海赛事商务有限公司总经理邱平此前这样表示。
据悉,为购买F1商标使用权,上海赛事花费的是数百万美元。不过该公司表示,商标经营是整个F1品牌的一部分,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公司必定能实现良好的资金循环。
“名片”效应更加耀眼
有关数据显示,上海购买F1举办权费用高达3000万美元,且这一数字每年还以一定的幅度递增。此外,还有上海为F1赛事的设施等投入的不菲费用,其中建设赛车场投资了26亿元人民币。在2004年-2010年7年间,预计上海在F1赛事上的总投资将超过50亿元。
不过,F1为上海带来的却是一张颇为耀眼的“名片”效应。
去年F1中国大奖赛之后,上赛场委托相关调查公司调查的结果显示,2004年F1大奖赛期间,上海各行业的增值效益为15.3亿-15.7亿元。其中,酒店、旅游、餐饮、零售、运输、展览会、广告和房地产等产业均从中挖掘到了商机。而在今年,这种综合效益同样将体现出来。
上赛场总经理毛小涵此前另外透露,上赛场除赛车场(2.5平方公里)外的2.8平方公里区域,将建一个配套区域,其概念性规划将于11月底出台。
根据规划,这一配套区域分文化娱乐及商业区、旅游休闲度假区与主题公园区三部分。一旦建成,有望全面带动嘉定乃至周边经济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