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产业投资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出炉。谁将是受益者?有人猜测是新造车势力——不久将重新放开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审批。
NO!
有深喉指出——新政更利于传统车企,尤其是产能过剩的传统车企。
新政策有两大逻辑。
第一,国有企业产能过剩——通过代工民营企业(新造车)来解决;
第二,国有企业混改——通过资产(过剩产能)变股权,实现资产变现甚至增值。
供给侧改革 帮国有车企消化过剩产能
想生产销售汽车,必须要有准生证。但是2017年5月22日后,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审批的大门就关上了!至于传统燃油汽车的准生证,就更难了。
打着新能源汽车旗号跑步入场的新入局者,怎样才能拿到准生证?
新政策支了几招。
第一,准生证向传统燃料油车企倾斜,向条件好、有潜力、污染严重的区域倾斜。(你懂的,这意味着向新能源汽车销量较高的、大型城市倾斜。)
第二,如果不落户“条件好、有潜力、污染严重的区域”,还想闯入新能源汽车领域,怎么办?
新政策继续支招:找伙伴——产能过剩的车企。收购兼并也可以。
产能过剩“吓趴”决策层
深喉报料:早听到风声的国有企业、新造车势力已经提前响应了。比如,一汽集团有意参与拜腾(BYTON)B轮融资,投资金额约2.6亿美元。拜腾解决了生产资质问题,一汽集团将缓解产能过剩的问题。
一汽集团产能过剩,只是中国汽车产能过剩的一朵小浪花。当下,乘用车市场成为产能过剩的重灾区。
有媒体报道,“截止2017年12月31日,我国现有乘用车产能为3345.8万辆。”阿贵有车统计了44家车企后,发现产能过剩现象严重——仅12家产能利用率高于75%,19家车企产能利用率不足50%,13家产能利用率不足30%。未被统计的车企,基本上属于僵尸企业。
如果新造车势力再杀进来,产能过剩将进一步加剧。
有消息称,按目前发展趋势,到2025年我国乘用车总产能将达4500多万辆。其中1159万辆已开工建设,2至3年内将陆续建成投产,有相当部分属于新造车势力。
新能源汽车的产能过剩趋势也开始引起主管部门警惕。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资深专家黄永和指出,如按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2020年实现200万辆的产销量,肯定会出现产能过剩。
而据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统计,有超过200家传统车企拥有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其总体产能规划已超过500万辆。再加上蜂涌而至的新能源车造车新势力,总体产能规划将超过900万辆。即使达到200万辆销售量,产能利用率也不到30%。
新政的目的就是尽可能促使新造车势力去和现有的企业合作,以充分利用现有产能,减少新能源产能大跃进带来的“创造性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