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李浩贤
尽管从销量来算,以蔚来、小鹏、理想为首的初代目新势力已经被“后浪”哪吒、零跑、埃安所超越,但作为最早一批吃螃蟹,以及知名度最高的三剑客——“蔚小理”的财报仍然是我们判断新能源市场走势不可或缺的关键参照物。
今天我们不妨从半年报出发,观察一下三剑客之于的新能源赛道,正处于什么样的发展节点。
交付、营收持续上涨
2022上半年,三家公司均的销量和营收均保持正向增长,其中小鹏和理想均实现了超过100%的增幅,而蔚来自去年Q4以来就有不小的波动,月度销量和销量增速方面出现回调,被理想和小鹏赶超,增速只有“可怜的”20%出头。
乍眼一看,蔚来是不是要凉了?究其原因,主要是蔚来正处于新老产品交替的特殊时期,NT1平台的866车型处于生命周期末期,销量达到瓶颈,随着NT2平台的三款新车型ET7、ET5、ES7在下半年“会师”,以及位于合肥新桥的第二工厂投产,李斌表示有信心能完成15万辆的年度目标。
截至8月份,蔚来累计销量为7.1万辆,也就意味着剩下的4个月内,蔚来的月均销量要达到2万辆,从7月~8月销量来看,蔚来已经把月交付量回升至1万辆的水平(其中包含3000辆ET7),但要在短时间内突破至2万辆确实有不少的压力。
毫无疑问,相对低价且容易走量的ET5将成为翻盘的关键(9月30日交付),目前从各渠道的反馈来看,ET5订单数远超预期(近20万辆),只要合肥新桥的工厂产能能及时跟上,机会还是有的。
李斌说,接下来的几个月,蔚来的交付量每个月都会打破纪录。我们不妨拭目以待李斌是真语言家还是吹牛。
小鹏亏损扩大
话说回来,尽管蔚来当前在增速上不敌小鹏和理想,但其依靠高单车价,在营收方面仍遥遥领先其他两位对手。这时候我们反观小鹏的数据表现,似乎更能挑出刺儿。
销量上,小鹏接近6.9万辆的水平在三者无疑是领先的,但从整个大环境来看,小鹏的销量在众多新势力中已经算不上顶流,而且单纯以销量作为考量并不科学。
如果我们把价格因素考虑进来,用营收来判断一家车企的相对竞争位置,那么在”蔚小理“中,小鹏的营收是最差的,最近坊间也传出小鹏来到“命悬一线”的地步。
从数据来看,小鹏无论在销量增长还是营收增长上都要优于对手,但这是建立在一个前提条件下的,那就是单车价ASP只有20万元、车毛利率是个位数的背景下实现。也就是大家常说的以价换量、薄利多销。
从表格上,我们能看到,小鹏的车毛利率仅为9.7%,蔚来则为17.4%,有成本管理大师之称的理想则为21.8%,是小鹏的两倍有余。
结果就导致小鹏表面上卖了更多的车,但实际上赚得并没有别人多,或者说亏得不比别人少。从净利润这一栏可以看到,上半年小鹏净亏损几乎与蔚来一致,同比扩大126%。要知道小鹏总营收比蔚来少了54亿元,而亏损却一样多。
此外,理想和蔚来,都证明过自己能够在20%左右毛利率、单车均价30万以上的前提下,做到月销过万辆,而这件事小鹏从来就没有办到过。这是小鹏和蔚来、理想最核心的差别,市场对小鹏的盈利能力已经表现出担忧。
更值得注意的是,以技术立身的小鹏在研发费用方面,已经被出名抠门的理想反超,相比蔚来则直接少了10个亿。虽然这并不能直接说明什么,但这似乎不是一个好的信号。
诚然,手握400多亿现金的小鹏还称不上“命悬一线”。小鹏仍然有时间完成下一轮出牌(G9、G5、新P7)。只不过,一旦后续的新产品换代完成,而毛利率仍然无法有效提升,届时小鹏将要面对的局面,可能会非常麻烦。
而亏损有所收窄的蔚来也不必暗喜,按照每年亏100亿的速度计算,哪怕手握540亿现金,其实也烧不了多久。
稳扎稳打的理想汽车
可能大家也注意到了,虽然理想汽车最近因为L9和One两款车被舆论推上了风口浪尖,但毫无疑问,在账目方面,理想绝对称得上是优等生。
一方面,在只有一款在售车型的情况下,理想通过精准的产品、市场定位,抗住了对手轮番攻势,在销量上稳扎稳打;另一方面,在成本优势面前,理想的毛利率可以说是仅次于特斯拉的存在,大家也能看到,理想的毛利率已经达到了20%以上。(特斯拉为25%)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理想2021年Q4一度实现了2.95亿元的盈利,是蔚小理里面最早实现盈利的,哪怕放到现在来看,理想的亏损也是最少的,股价走势也是相对好看的一位。
但有分析认为,理想毛利远高于同行是畸形的,这来源于过往低研发投入和高车价,而且光电池上面就有五六万的成本优势,又没有受到太大的电池涨价影响。理想的成功并非能力特别强,这和特斯拉高毛利有本质区别,是不可持续的。
个人认为,这段话有合理的部分,但增程路线的确是当前阶段比较理智的选择,而且主打大六座“奶爸车”无疑也踩中了市场的需求,这里不应该忽略理想在选择上的成功。
当然了,摆在理想面前的挑战也不少。首先,理想ONE和刚刚实现交付的理想L9之间细分市场高度重合的尴尬局面,使得理想ONE在7、8月的销量双双下跌,并没有带来1+1=2的效果(其中不排除问界M7对理想带来的影响)。
另外,明年的纯电产品能否复制增程产品的成功还很难说,毕竟纯电市场已经卷到无比惨烈。另外明年纯电上市后,配套服务如充电桩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开始消耗大量的资金。
说白了,现在享受的低成本投入,总有一天是要还的,而且可能是加倍奉还。殊不知蔚来和理想在周边服务上已经投入了多少资金,占了多少好地方,这些都是他们未来的护城河甚至是利润来源。单纯在报表上,我们很难看到这些因素带来的影响。
所以我们也不必因为报表好看而过分看好理想。对了,除了像报表这种纯粹理性的数据以外,影响一家企业未来发展的还有感性的部分,例如管理理念、造车理念、运营理念等等,毫无疑问这是理想最需要补课的地方。
逐步走向分化
从报表来看,三家品牌的优势并未发生改变,销量小鹏领先,收入蔚来领先,毛利/经营利润等方面的成本控制,理想遥遥领先。大家互有优点,你追我赶,各品牌的定位以及经营理念也能在报表上轻松体现出来。
但个人估计,从今年各家新款车型发布开始,新势力之间的竞争,某种程度上,已经来到了分化的阶段。
“7月,30万-40万元以上的高端纯电动市场中,蔚来占据了40%的市场份额;40万元以上的高端纯电动市场中,蔚来占据了60%的市场份额。在这些市场,我们的进步空间已经不大了。”
在今年的成都车展上,蔚来汽车总裁秦力洪特别提到了蔚来对于细分市场的安排,“下一步,蔚来要靠更多的产品组合和更多的品牌组合,来覆盖增长更迅猛的细分市场。”
这不仅意味着蔚来子品牌呼之欲出,也意味着新能源赛道即将进入下一轮的攻势以及洗牌。就如开头提到的,广汽埃安、哪吒、零跑、问界等后浪已经在销量上迅速突破,传统车企方面也逐步拿出有竞争力的产品,如凯迪拉克LYRIQ、奔驰EQS,更别提已经杀红眼的比亚迪。
随着外部竞争环境愈演愈烈,你认为“蔚小理”能一起坚持到最后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