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调查
驾考新规致通过率一路走低
据知情人士分析,此次顺德出台驾驶培训全新收费模式的主要原因,实际上还是受今年1月1日起实施的驾考新规的影响。驾考新规实施之后,考试难度明显加大,各大驾校的考试通过率一路走低,驾校的培训成本也增加不少,而通过计时收费政策引导,学员为了保障自己的权益肯定会要求学满16个学时,这对于杜绝驾校压缩学时、提高学员培训质量、进而提升通过率有明显的好处。
本周记者从顺德车管所获悉,近几年暑期都是顺德报考驾驶证的高峰期,去年6月份开始有3.4万多人报考,到了9月份这个人数就达到4.9万余人,其中一个主要因素就是不少学生利用暑假报考。记者了解到,今年相关数据还没有统计出来,但人数基本与去年持平,“可能增加10%左右。”相关工作人员说道。
一方面,学车的人数不断增加,但另一方面,自从实施驾考新规以后,考试的通过率却一路走低。本周,记者采访了顺德车管所并拿到了目前最新的4、5、6三个月的顺德各驾校科目合格率表,其中最难的科目二合格率可谓“惨不忍睹”。
计时收费避免驾校“投机”
据了解,按照驾考新规,科目二涵盖了多项高难项目,包括坡道定点停车和起步、侧方停车、通过单边桥、曲线行驶、直角转弯、限速通过限宽门、通过连续障碍、百米加减挡等成为最难部分,这方面车管所一直抓得非常严,而且严格按照省级要求,进行全电脑监控,全电脑打分,“出猫”的几率基本为零。
“倒下一大片”的情况出现在今年4月,根据车管所公布的成绩,当月顺德科目二考试的平均通过率仅为45.6%,科目三也只有63.4%,其中容桂某驾校的成绩最差,科目二通过率仅为34.7%,到了5月份,通过率有所提升,科目二和科目三的平均通过率分别为68.4%和69.8%,到了六月份,科目二的考试成绩再次下滑,全区各驾校的平均通过率不到六成。
记者从车管所了解到,今年4月份科目二平均合格率低有客观原因,“因为当月只考五选五,到了5月合格率有所上升,是因为既考五选五,也考四选四,考试项目少了,成绩自然提高。”不过因为严把关,科目二的考试合格率确实在下降,记者查阅去年9月份科目二的合格率,发现一度达到88.5%,可惜这样的“好事”很难再发生了。
“之前一费制的模式,驾校出于压缩成本的考虑,普遍有‘投机’心理,学员没上几次车就被安排去考试,过了更好,过不了再重新学,反正补考费也是学员来缴。”有知情人士向记者表示,改成计时收费之后,这种状况将有望得以改变。而通过率持续走低,也是一种社会资源的浪费,这样的状况也有望通过计时收费的政策得以改变。
学员
声音
担忧成本费用转嫁到学员身上
记者在采访中,不少已经通过驾考或准备报名的市民却对新政策有自己不同的看法。市民彭小姐告诉记者,她刚好在8月前顺利拿到了驾照,与她同车学习的车友中,一般科目二练习七八个小时就可以考试了,很少人需要经过16个小时以上。
“一般学七八个小时就能考了”。如果按照新的政策,每个学员都需要学满16个小时,这对于驾校的师资、教练车等软硬件设施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意味着,学员培训时间、考试周期都将大大延长,“估计以后学了一年还拿不到车牌都算是正常的”。一家驾校工作人员表示。
“时间成本还是其次,恐怕以后学车费用就远远不止这个价了”,有醒目的市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计时收费政策虽然是超过固定学时考不过重新“回炉”才额外计费,从表面上看,大部分人如果严格完成16个小时培训基本上都能通过,只有少部分老是考不过的“菜鸟”学员才会多交钱;但实际上,“以前实行一费制包拿证的时候,谁都希望早点考试早拿驾照,但现在如果考不过就得自己额外掏钱学,恐怕谁都不愿意配合教练空车空转偷学时了”,准备报名学车的陈小姐表示,实行新的收费政策以后,驾校增加的成本到最后极有可能要转嫁到学员身上来。
当然,也有一些新手对收费新政表示淡定,容桂的卢小姐刚刚去驾校完成报名,将按照新的收费模式计费。在她看来,以往学习五六个小时就匆忙上阵,就算是通过,也含有很大的侥幸成分。如今严格按照刷卡计时,满打满算学完16个小时后再上考场,心里也会踏实很多,“就算真的考不过得自己另掏腰包,那也没什么可抱怨的”。
驾校
走访
知名驾校报名费直逼6000元大关
记者走访大良、容桂多所驾校发现,随着今年驾考新规的实施,考试难度加大带来的培训成本增加,区内各家驾校的学车费用一直水涨船高,有的已直逼6000元。
据容桂一所知名驾校工作人员介绍,由于其驾校通过率高,因此很多人报名,学费比一般均价要高。去年5月,各驾校学费在4500元浮动的时候,他们报名学小车驾驶的收费已达到5000元;今年5月的时候,收费在5300元左右;今年6、7月期间为了吸引暑期学生群体,推出了学生减免300元的优惠活动;8月实行新规后,普遍训练的时间增加,学员充足,因此相关的优惠活动已全面取消,收费则达到5800元。此外大良一所驾校也透露,他们在5月份开始也调整了一轮价格,有数百元的升幅。
自今年驾考新规实施后,由于通过率一直比较低,也造成了学员的积压情况。不过在采访中,各家驾校均声称自己学位充足,没有积压学员的情况,报名轮候也不需要过多的时间。“现在暑假学生潮准备退了,相对来说学位是比之前充裕了,属于淡季期。”不过,尽管如此,学车价格却依然坚挺,对于收费标准鲜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但是也有内行人士透露,观察学员是否积压可看其排期的进度和安排用车情况。学员爆满的驾校,安排考笔试的时间一般要一个月,以排期审批提前两三个星期预约为由,而学位相对充分的驾校,一般提前一个星期预约可顺利进行。
新政或将刺激新一轮学费上涨
记者走访时了解到,从本月开始,顺德各个驾校在招生时,已经开始实施“计时收费”的新模式。容桂一驾校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一次性收取的学费,涵盖了科目二和科目三共计32小时的培训费用,超过时段则以每小时110元收费。而在大良一知名驾校,超出时段的收费标准则为163元/小时。
提到新的收费模式,不少驾校工作人员也有一肚子苦水。大良一位驾校的工作人员向记者透露,从表面上看,额外时段另收费用保障了驾校的利益,但实际上驾校的成本增加得更多,因为计时收费有个前提,那就是科目二和科目三必须各自学满16个小时,“以前虽然也是打卡,但是管得没有那么死,学员也希望早点去考试,所以通常练个七八个小时就可以去考试了,但现在每个学员学车的时间都要延长差不多一倍,你说说这成本增加了多少?”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记者走访大良、容桂多家驾校发现,学车的报名费正在酝酿新一轮的上涨,而现在,已经有多家驾校的学车费比上个月有三五百元不等的上调。
而顺德区环运局相关负责人也表示,实施新的收费模式之后,在市场调节下,驾校报名费上涨是有可能的。不过,计时收费后,学员的学时更有保证,享受到的培训服务也会更好,比如可以在同一培训机构内,挑选教练。而以前的模式,则不利于学员选教练。
主管
部门
希望借新政提高驾驶人员素质
本周,顺德区环运局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之所以要出台“计时收费”的新模式,主要是考虑通过政策引导,让驾校的打卡制度能够落到实处,保证学员培训的学时,从而提高培训质量,从源头上减少“马路杀手”的出现。而与计时收费的新模式相比,“包拿证”的旧模式存在明显弊端,并造成驾校培训市场种种乱象。
“之前,学员在报名时交固定的钱,直到考试过关。”该局相关科室负责人介绍说,在这种模式下,不少驾校存在压缩学时、欺骗学员等质量信誉不达标行为。学员则为了早点拿到驾照,也愿意配合教练“偷学时”,收买教练,走捷径等。
该负责人坦言,主管部门对驾校市场的监管也存在难度,学员的培训效果得不到保障。而按照新模式,采取计时收费,学员训练时,基于自身的利益考虑,也会将严格执行刷卡计时制度,确保能够学够规定的学时,这样也可以间接监督驾校、教练。
实行计时收费,除了对驾校、教练起到监督作用外,也有利于提高培训的质量。“对驾驶人员的培训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培训结束后驾车能安全上路。”他说,作为主管部门也希望借此提高驾驶人员素质。
记者
点评
政府后续应严格监管驾校的涨价行为
作为一名拿牌刚满一年的新手,笔者对于驾考过程中的各种酸甜苦辣感受颇深。在“一费制”、“包拿证”的旧收费模式下,虽然学员只交一次钱确实比较省心,但学习的过程却颇为受气。教练和驾校为了最大程度降低成本,往往会大幅压缩学员的学车时间,而学员为了尽早拿牌也希望早点考完试了事。笔者清楚地记得,去年“九选三”考试时,仅被驾校安排在考前一周临时抱佛脚学了两次,总共还不到五个小时,然后就匆忙上阵,这种情况下,过与不过,考的不是实力,而是运气。这样的局面,也使得驾考流于形式,以至于虽然都是持证上车,但“马路杀手”依然层出不穷。
因此,在驾考新规实施已有大半年的情况下,顺德配套出台考驾照“计时收费”的新政策,确实值得为之叫好。考试不通过得自己掏腰包重新学,面对这样的规定,也许没有哪个学员能够默许教练压缩学时了。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尽管新政策从表面上看保障了驾校的利益,但似乎没有哪个驾校为了这个政策而欢呼。
政策出台的初衷,是要动驾校的“奶酪”,保障学员有充分的学习时间,但是反过来,不少市民又在担忧,驾校会不会因此而涨价?这一点,就连主管部门也难以否认,相关负责人就坦承,报名费上涨是有可能的。事实上,也已经有不少驾校开始进一步上调报名费。
但是我们看看,这样的上涨合不合理呢?显然不合理,因为在收费模式改革之前各大驾校所收取的学费,就已经包括了科目二和科目三各16个小时的基础学时,按照要求,也是要严格进行打卡不折不扣地完成的,只不过被部分驾校钻了空子,现在新政策出台只不过通过政策引导将学时保障到位而已。实际上,并不是驾校的成本增加了,而是不合理的利润减少了。
驾校收费虽然是由市场来调节,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无限制、不合理的借机涨价。相关部门在出台政策进行科学引导驾培市场规范化运营的同时,也要做好后续工作,严格监管各家驾校的涨价行为,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政策发挥应有的导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