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关于住房公积金买车的争论又开始热起来。新的源头还是全国人大代表、广汽集团副董事长、总经理曾庆洪的提议。在参加今年全国两会时,曾庆洪提议:“能否动用4000亿元的住房公积金来买车,住房公积金也可以成为住房汽车公积金。”
我觉得或者大家可以换一个思路,或者选某地的住房公积金作一个试点,可以用来买车。另外,考虑买车退税。
公积金贷款买车的风险可以控制
其实用什么金来买车,我觉得没什么关系。毕竟如果能动用公积金,也必须账户里至少有1万元钱,才能借到20万元(我说的是上海,有些城市公积金贷款的比例更高)。至于能不能贷到款,对金融体系构成多大风险?这是银行的事,或者说银监会考虑的事。
风险是什么?车价下跌吗?
既然在大家认为房价会大跌的时候,银行还可以进行住房贷款。为什么汽车就不行呢?另外,确实车价跌得比房价厉害。但即使车价会下跌,银行也有办法(或者负责放贷的机构)也可以监管风险,用房产证作抵押或者其它资产作担保。
如果嫌麻烦,我觉得也很好解决。住房公积金贷款买车,如果不还。那么你未来的养老、失业保险、医疗保险都会受到影响;在归还前,不能再申请公积金住房贷款。
那么多公积金趴在账上,不用来刺激消费,有什么用呢?以上海为例,2008年住房公积金和补充公积金共282.48亿元,创年度新高,比2007年增加了50.59亿元,同比增长21.82%。其中,住房公积金归集221.75亿元,增幅为22.16%;补充公积金归集60.73亿元,增幅为20.59%。
住房公积金账户进了这么多钱,出了多少?截止2008年12月底,上海住房公积金累计归集1795亿元,提取了1002亿元,净归集793亿元。(793亿元趴在账上,干什么呢?眼看这么低的银行利率,还不如让老百姓早点享受、早点消费呢!)
至于担心房产商跳出来反对。我觉得大可不必。因为这是消费者自己的选择,而且冲突性也不大。毕竟要买房的,不至于动用公积金来买车。要买车的,要么就早已有房了,只是改变一下原有的生活轨迹;要么,近两年没打算买房。
刺激车市新路径 推行购车退税
我个人倒是觉得,如果真想刺激汽车消费,可以打的主意多了。社会上沉淀的资产或者说可以利用的资源多得是?比如说个人所得税。
先不妨看看每年的个人所得税收是多少?来自财政部的数据显示:2008年,中国个人所得税为3722.19亿元,同比增长16.8%。(不知道,纳税的人数是多少?)
近4000亿的个人所得税,只要拿出其中一小部分,就可以推动汽车消费。由于无法知道个人平均纳税额是多少,因此无法做出具体的量化分析。
但退税对于消费的刺激作用还是有例可循的。我们不妨看看购房退税对于楼市的影响。
依稀记得,1998年出台“买房退税”政策,那也是上海楼市最低迷的时期。说低迷,一是因为房价低,朋友说,浦东稍偏的内环的房价也低于3000元/平方米(现在这一地区已经涨到每平方米17000元)。二是楼市严重过剩。当年上海竣工的商品房约1400万平方米,销售售面积不足800万平方米。
买房退税政策出台后,上海楼市迅速井喷。1999年,销售面积超过了1200万平方米,其后经过几轮涨跌,楼价和楼市不断发展。(虽然影响楼市发展的还有其它因素,但在当年购房退税确实刺激了一些高收入人群的买房热情。那时的房价不高,月还款额也不高,有些人甚至退税收入基本上可以还月供,因此相当于只用首付的钱买了一套房。)
虽然车市和楼市不完全一样,除了车价以外还有每个月的用车费用。但在某些方面,车市也和当年的楼市一样,比如一样低迷;一样需要刺激中高收入人群的消费热情。尤其是后者,买车的后续消费不少,只有三种人会有兴趣去买车。一是时尚一点的人,喜欢有车自由的生活;二是做生意的朋友;三是真正有钱、不在乎钱的人。
无论这三种人中的哪一种,他的手上都有些钱。或者说他们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想进一步或者提前享受生活。这样说来,他们的工资也应该是中高水平,每个月缴的税估计也不会太低。
想想,如果一个月缴个人所得税1000元甚至更高的人,在退税政策刺激下买车了。这对于经济发展的利显然大于弊。买车者所得到的实惠有限,只是每个月税收减少了(这部分最终还是用于每个月的用车费用上了,甚至可能还得多掏点钱出来)。他付出的呢?可能10多万元的车款。
对于经济实体来说,利却显而易见。购车退税政策,在直接刺激车市的同时,多少会增加国家其它税收(或者还能弥补因个人所得税减少的损失)。因为车卖得多了,汽车消费环节、钢铁企业、电厂、橡胶厂的收入都会增加,这方面的税收也会增加。
不妨考虑一下,在这个保增长的2009年,来个购车退税之类更实际一点的刺激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