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置税减半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9月29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认为,促进新能源和小排量汽车发展,淘汰超标排放汽车,有利于缓解能源与环境压力、推动汽车产业结构优化和消费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会议决定,一是完善新能源汽车扶持政策,支持动力电池、燃料电池汽车等研发,开展智能网联汽车示范试点。机关企事业单位要落实车辆更新中新能源 汽车占比要求,加大对新增及更新公交车中新能源汽车比例的考核力度。各地不得对新能源汽车实行限行、限购,已实行的应当取消。二是从2015年10月1日 到2016年12月31日,对购买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实施减半征收车辆购置税的优惠政策。
新政一出,新能源市场就如同“打鸡血”般,销量直涨。同时,受购置税减半影响,乘用车市场整体增长幅度达两位数。
限购
近年来,国内汽车保有量急速提高,数据显示,2014年,国内新注册汽车2188万辆,保有量净增1707万辆,两项指标均达历史最高水平,城市承载 力遭遇空前考验,多数大中型城市面临着严峻的环境和道路交通压力,而对于多数地方政府而言,解决之道总结起来两个字:“限购”。
2014年12月29日,从正式发布限购公告到实施限购仅20分钟,深圳成为国内第八个限购汽车的城市,对比此前中汽协公布的8个存在实施限购可能的 城市(天津、深圳、杭州、成都、石家庄、重庆、青岛、武汉),短短一年时间内,已有三个(天津、深圳、杭州)加入限购行列,而基于其他5座城市不容乐观的 道路交通拥堵状况,其限购汽车可能也只是时间问题。
事实上,早在2012年,通用汽车中国区总裁苏瑞博就表示,中国最拥堵的25个城市或将在2015年前后纷纷限购,如被其一语中的,对整个车市将带来 巨大打击。在这种环境下,已经限购的城市的消费需求被遏制,而还没有实施限购的城市则在抓紧透支未来几年的消费能力,基于此焚林而猎式的消费行为考虑,车 市的可持续发展必将遭受重创。
车企内因
用人事调整“救”车企
2015年被业内人士誉为“人事变更”大年,随着车市增速的放缓及市场竞争的激烈,各车企也“招兵买马”用人事调整自身发展战略,以期更好的提 高竞争力。尤其是处在销量增长拐点的车企,一把手的调整反映出企业面对不断增大的销量压力下急于求贤如渴。另一方面,也有部分职业经理人在寻求更佳的平台 来施展自身才华。
实际上,今年年初时,车企高层人事调整就进入密集期,近年来,一汽丰田、长安汽车、东风日产、奥迪、比亚迪、捷豹路虎、保时捷等覆盖豪华、合资、自主品牌中共有近百余名高层进行换血。更有甚者,如上汽乘用车公司,已经经历了三波人事调整。
不过有业内人士表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虽然一些合理得当的高层人事变动能给企业注入新的动力与血脉,但支撑车企本身活下去的产品、技术、服务与理念仍是重中之重。
“整风行动”助力车企健康运作
从去年开始,车企反腐就成为车圈的热门事件。去年七月起,中央第十三巡视组专项巡视小组进驻一汽集团、东风集团,随后便有几十余人被公开通报处 理。其中包括动风汽车公司原总经理助理、东风汽车有限公司原副总裁、党委任勇。今年,“反腐“行动范围更加扩大。3月15日,中纪委监察部网站发布通告: “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徐建一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组织调查。”徐建一也正式成为首位因腐败问题“落马”的车企一把手。
有人说,反腐之后的企业“一把手”变动,其目的想来很纯粹,维稳,给企业内部员工吃颗定心丸,重新梳理企业的发展战略问题。另外,也是要释放出加强企业内部整风运动的信号,最大程度上解除高层之间的裙带关系,杜绝更多滋生腐败的可能。
厂商关系
整车厂与经销商之间积累已久的矛盾在2014年后半程集中爆发,为稳定经销渠道,被曝出问题的车企最终都给予经销商一定额度的经济补贴,另外,此次厂 商矛盾的激化将流通领域的变革摆到了台面上,据了解,已经多次公开征求意见的《汽车销售管理办法》修订版将于今年年中时候正式出台。
事实上,汽车厂、商地位的不平等在国内市场上已经由来已久,而近期经销商子所以频繁“公然反抗”整车厂与其自身的生存困境加剧息息相关,公开资料显 示,国内盈利的汽车经销商比例在5年时间内大降近4成,而2014年全年乘用车经销商库存超过行业库存警戒线的月份平均达到8个月,而豪华车的“价格倒 挂”现象更是严重。
国内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紧跟经济大势的汽车市场也将进入相对低位的平稳增长期,但从汽车企业的产能规划看,2015年将是各大车企产能集中投放的一 个年份,可以预见,2015年汽车厂、商之间的话语权争夺战将再次升级,再兼之新的《汽车销售管理办法》将出台,厂商关系的博弈势必将成为2015年国内 汽车行业的重磅话题。
汽车业并购
多年以来,在“汽车强国梦”的刺激下,希望国内出现超大型汽车集团的呼声不断,不过,单单依靠自身发展短时间内成长速度有限,兼并重组被看做是一条捷径。在此背景下,汽车行业的兼并从组一直都是热门话题。
2013年初,工信部等十二部委联合发布的《推进重点行业企业兼并重组的指导意见》中也明确提出,到2015年,前10家整车企业产业集中度将达到 90%,形成3-5家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汽车企业集团。 但事实上,作为地方税收的主要来源,汽车行业的兼并重组可谓困难重重,在这一过程中,人才、管理、品牌等各个方面都需要整合,难度可想而知。
近年来,较大规模的重组案例也仅有东风收购福汽等寥寥数个,而因多方复杂的利益纠葛,重组后的实际成效也并不十分理想。 究其原因,当前的车企兼并案例中,各级政府的戏份过重,整体而言并非市场化的兼并。但即便如此,国内车企兼并重组仍是必然趋势,而未来需要出来好的是:给 企业以充足的决策权和自主权,让其根据自身实际和市场化需要合理调配资源进行整合,特别是在跨区域兼并重组中要杜绝各级政府强行的“拉郎配”。
社会化趋势现象
汽车智能化进程势不可挡
12月16日,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乌镇召开。富士康科技集团创办人兼总裁郭台铭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5G时代很多驾驶可以被智能汽车代替, 交通会变得更安全。所谓智能汽车,是指在普通汽车的基础上增加了先进的传感器(雷达、摄像)、控制器、执行器等装置,通过车载传感系统和信息终端实现与 人、车、路之间的智能信息交换。
近年来,通信与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全球科技巨头纷纷将注意力聚焦到汽车领域,继上汽与阿里巴巴;北汽与乐视联合之后,东风长安汽车也相继与华 为公司签约。对汽车消费者来说,如今购买汽车时已经不再单单看动力和舒适性,对产品的科技含量的关注度也在逐年增加。但对于完全智能的无人驾驶汽车,消费 者心中仍有顾虑。谷歌公司研发无人自动驾驶汽车并陆续推出产品上路测试安全指数就引来无数争议,很多人认为手机、ipad永远是可以死机的,但是汽车在高 速上一旦“死机”,后果是任何人都不能接受的。因此目前关于智能汽车的最大桎梏便在于如何保证无人驾驶时汽车的安全性。尽管存在质疑,但智能汽车已经成为 未来汽车的发展方向。
跨界造车
新年伊始,IT企业跨界造车成为热点话题,1月20日,潜行一年的乐视超级汽车计划正式曝光,时隔一个月,其热度才刚刚消退,更具冲击力的消息传出, 苹果也要加入这股跨界造车热潮,外媒报道称,苹果已经在开展一项代号Titan(泰坦巨人)的项目,雇佣了数百名员工,欲开发苹果品牌电动车。
IT企业跨界造车有愈演愈烈之势,历史上看,造冰箱的吉利和造电池的比亚迪都在造车,,那造电视的乐视和造手机的苹果呢?
汽车制造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汽车的质量和性能以及经营管理方面都需要长期的积淀,其工艺、技术复杂程度绝非电视、手机可以比拟,如此来看,IT企 业跨界造车困难不小。但从另一方面看,近年以来,汽车行业有一个明显的转变信号,车企之间的竞争正在从传统汽车设计与制造为主升级到以传统功能为基础,主 打智能化和车联网技术的新层次,而对乐视、苹果为代表的互联网公司而言,软件技术方面正是其强项。
真人秀综艺节目成车企营销新战场
自从英菲尼迪赞助《爸爸去哪儿》节目大红大紫后,各大汽车企业纷纷开始尝试类似的赞助活动。2015年,汽车品牌以电视综艺节目的植入为营销模 式更是达到空前热潮,且花样百出。从冠名赞助、提供奖品到指定接待用车,几乎近两年每个真人秀节目里都能看到车企的身影,如此看来,电视真人秀综艺节目已 经成为汽车企业营销的新战场。
真人秀是目前最火的电视节目形式之一,明星们吸睛能力十足,给节目带来高热话题度,加上各大卫视的观众基础,一般都有较高收视率。高收视率意味 着高曝光率,不管怎么算,相信成功赞助一档较火的真人秀都是一场胜仗。据业内人士分析,真人秀节目的受众大多是80、90后的年轻人。因此近两年针对真人 秀进行营销的各大车企多推出品牌下最时尚、运动、受年轻人喜欢的车型,让观众把对选秀节目的热情转嫁到对汽车品牌的认同上。当然想要真的打动消费者,最终 还是要靠品质和服务,但好的营销模式却可以锦上添花。
汽车社会
梳理上半年的社会热点,成都女司机被打、别车导致车祸等都引发过舆论热议,也使得“路怒症”成为频频出现的热词。汽车产销量连续六年世界第一的光鲜, 并没有掩盖我国汽车社会文明的短板。应该说,汽车文明是一个综合的价值体系,文明行车的养成,既需要驾驶者提升文明素养,还需要严格、科学的法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