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珍珠”的来袭让日前开幕的杭州车展,少了往届的喧嚣。20家位列国家汽车产品公告的浙江车企(其中整车生产企业8家,改装车生产企业12家),只有吉利与众泰两家亮相,与当前汽车业内掀起的浙企入市潜流形成鲜明反差。
在国家新一轮汽车产业政策调整的背景下,浙江车企正在以一股山雨欲来之势,顽强地全面探击车市。
点阵式
一直以来,业内将地处金华的众泰和台州的永源飞碟比做浙江造车的新势力,从二者的发展轨迹不难看出,这两家均定位于都市类休闲车领域的细分领域。
在与成都新大地经过数轮谈判后,曾为昌河、长安、江淮、南京菲亚特等多家汽车整车厂做配套的众泰集团在购入成套模具后,借道进入了整车制造业。
“如果把轿车市场的成熟企业看做是老虎的话,我们还仅仅是猫。现在让猫和老虎去打,肯定打不过。”众泰控股集团总裁吴建中的比喻“暴露”了众泰造车并没有十足的底气,但出于利益考虑,他们仍然选择在局部市场坚守。
今年1月,众泰新车高调上市。而在众泰的五年规则中,2008年销量要做到5万~8万辆,2010年要做到10万辆。而单凭一款定位于都市休闲细分市场的小型休闲车,众泰想要立足竞争日趋激烈的汽车市场也似乎颇具挑战。
与众泰处境类似的还有永源飞碟。早在2004年,浙江永源集团便与北旅合作造车,但汽配“大佬”却连连受挫。2005年,永源集团返身南下,回到配套市场成熟的浙江,并联手飞碟推出都市休闲概念的三门SUV。
“我们的规划产能是3万辆,目前公司正准备迁回台州。”浙江永源飞碟汽车销售公司总经理丁光俊告诉记者,永源飞碟并没有涉足轿车的打算,“如果真能做到3万辆,也是可以的。”
外扩式
但迁回台州老家的永源飞碟忽略了一个问题,环伺其身侧的还有一家正处疯狂扩张态势的企业——浙江吉利(同样“发迹”于台州)。
今年4月,业内有消息传出,目前吉利正在与永源飞碟进行谈判,吉利汽车可能控股飞碟汽车,并有望在今年内推出自己的SUV车型,飞碟汽车将成为吉利今后在浙江杭州一大主要生产基地。“将来有这种可能,但目前肯定不会(被吉利控股)。”丁光俊断然否认了这种说法,“浙商从来都是要相互赶超的。”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受利好政策影响,作为浙企造车的成功代表吉利正在四面出击。4月14日,吉利与宁波慈溪市政府签订协议,投资188亿元建造最终生产规模100万辆的汽车工业城;4月下旬,吉利与山东济南市政府达成协议,投资100多亿元建造济南轿车生产基地;而此前已经启动的吉利兰州和湖南项目,将于今年11月6日吉利集团成立20周年之际正式投产。
“目前吉利的工厂基本都集中在长三角。”吉利集团常务副总裁杨健表示,“就像下围棋,我们只占了一个角,无法与‘列强’抗衡。”而在进行区域布局的同时,吉利的产品规划也渐渐浮出水面。按照其“158663ES”的规划,在未来五年内,将利用六个平台推出包括中高档和豪华车在内的15款新车。“现在在大街上跑的(吉利)车只能代表吉利的过去。”吉利如是说。
与吉利类似的还有金华青年。青年汽车老总庞青年被业内喻为继李书福之后的又一“汽车狂人”。在今年3月拿到国家发改委下发的重卡“准生证”后,庞青年又把目光投向了乘用车项目。
已经在高档豪华客车市场独领风骚的青年汽车早已对制造轿车“垂涎三尺”。在2004年《国家汽车产业政策》出台前,青年便收购了贵航云雀,拿到了轿车生产资格。“我们已经准备了三四年了。当然青年会很谨慎。”青年汽车市场部经理刘中来说。最新消息表明,青年汽车日前已与马来西亚国有企业宝腾合作,引进其高端产品在国内生产。即使因不可测因素“失手”,青年毕竟还有客车和重卡,“民企的机制是比较灵活的。”
避让式
位于上海浦东合庆工业开发区的上海万丰汽车,由浙江万丰奥特控股集团投资兴建,主要从事中高档皮卡及多功能商务车生产经营。
从浙江一个山区县城新昌起家,以生产摩托车铝合金轮毂为主业,万丰奥特控股集团目前已是亚洲最大的铝轮生产基地。2000年前后,万丰奥特认为,国内皮卡和SUV市场存在巨大的商机;而江浙一带拥有比较成熟的汽车零配件产业,从零部件企业向下发展整车,万丰奥特可以实现低成本渗透,实施“产业相关多元化”战略。
于是,在上海通过兼并成立了上海万丰铝业有限公司后,2000年6月,万丰奥特集团又在上海浦东合庆工业开发区通过资产重组成立了上海万丰客车制造有限公司,实现了从汽车零部件向汽车整车生产的跨越。
在记者联系上海万丰汽车管理层过程中,发现一位原万丰汽车高管已经离开万丰。“上海万丰汽车目前基本处于停产整顿状态,出资方万丰奥特集团正在和三四家企业商谈转让公司股权和业务事宜,谈判对象包括国内某大型汽车企业集团。”该人士透露。
“我们目前正在对上海万丰汽车做战略性调整,在结果出来之前还不方便透露具体情况。”万丰奥特集团董事长陈爱莲简短地透露了万丰汽车的现状。
就在万丰奥特准备跳出汽车产业“围城”的同时,记者从另一家浙江车企宁波华翔处获悉,其一高管同样刚刚离职。“或许现在离开是最好的时机。”该人士的话一语双关。在他看来,虽然浙江企业的造车势头很猛,但也不乏投机行为,在国家新一轮汽车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这样的企业不会坚守多久。”但对于他们来讲,退出也意味着寻找下一个投资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