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车展的繁而多杂,已遭遇不少“骂名”,特别是厂家不断压缩支出成本,令国内不少新兴车展走向萎缩。在这种背景下,面对早前而立的北京车展和上海车展,也有车展叫出国内“第一大”的名号。对名份的话题,扯及第三届广州国际车展,日前展前发布会上,就有记者问:“广州车展能否当上第三?”组委会回答:“广州车展并没有提过第三,当不当第三无意义。”
对这个话题,追溯到2003年,当第一届广州车展揭幕时,业界就呼出广州车展国内“第三大”,与当时的长春国际车展似乎有相争的意味,而在2004年“第三”的名号越叫越多时,第二届广州国际车展凭借高出首届100多家参展企业的支持,加上亚洲最大展馆的硬件,叫得更响,但组委会坦承这只是业界盛传。
这是不是一种“忽悠”?2005年,当这样的话题再次被提起,组委会关心的似乎不是“第三大”,更是对车展的生存背景的探究,这不得不让人思考。组委会坦承,厂家成本压力增大,会变得越来越精打细算,也不可能都给予“支持”;而排名的名号,也并不是只论展位面积,如今年的上海车展和东京车展,无论从全球首发的新年车还是概念车来看,强与弱就可见一斑。结果是,众多车展的诞生无不与国内车市的井喷扯上最初的关系,随着井喷的消失,中国车展必然走向理性。
广州车展的出生,尽管也在车市井喷时代,但依托着占中国三分之一份额的华南汽车消费市场、坚实的汽车产业市场以及亚洲最大的展馆,加上市场化的运作,还是被业界看好,或许,正如组委会所说:“不管第不第三,务实,才能不断前进。”
所以,当再有“第三”叫响时,我们没有必要让“第三大”给“忽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