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石化混改思路渐明 未来加油可不花钱

来源:经济观察报

    一个有力的改革佐证是,2014年9月14日晚间中国石化发布了一则公告,披露了中国石化销售有限公司成功引入境内外25家投资者,后者以1070.94亿元认购公司29.99%的股权,增资完成后,中国石化将持续有销售公司70.01%的股权。这是去年全球最大的并购。

    不过有意思的是,中石化销售公司引入的25家投资者,其中有9家产业投资者,还是中石化的业务战略合作伙伴,而中石化与这些包括腾讯、海尔、复星、汇源等来自于互联网、家电、医药、饮料等诸多领域的“小伙伴”“相亲”并最终“订婚”的灵感来得颇为偶然。

    对中石化混改的战略方向研究参与较多的单联文向经济观察报独家透露,包括中石化最早与谈判阿里巴巴,加上后来引资名单里的腾讯、海尔等诸多领域的企业,这些都源自于一次非正式的讨论会。

    单联文回忆道,当时有一个外国咨询机构约中石化董事长傅成玉聊天,单联文和民生证券管清友等人也在场,大家讨论卖油如何与互联网挂钩的问题,而且欧洲已经出现了极品油在网上卖差价的例子,叫做P2P方式。

    会上,单联文随口说起高德地图应用到互联网的大数据,发展比较快,另外交管局里的摄像头资源没有开发,如果互联网把这个用起来便可以实时查找路况了,而中石化的庞大的加油站网络就类似于交管局手握的无数摄像头。这个随口说的点子让在场的傅成玉眼前一亮。记忆键回车,傅成玉刚到中石化上任不久,便发现中石化早在2008年正式开始的非油业务主要是易捷便利店。在中石化3万座加油站、2.3万家易捷便利店这么庞大的网络之下,易捷便利店并不能自负盈亏,还需向中石化主业“要饭吃”,这在他看来是很讽刺的事情。因为在国外成熟市场加油站利润有50%来自非油品业务。

    试图发力非油产业的傅成玉,引入腾讯等的真正目的,并非是让它单纯“卖油”,而是琢磨让它的数据与加油站结合起来,给资产增值。

    "羊毛出在猪身上,未来加油可不花钱。"以市场化思维及改革魄力著称的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石化)董事长傅成玉,在日前召开的中石化2014年度工作会议上的这句话,引发公众无限遐想。

    海尔集团也从中石化庞大的加油站网络和1亿张以上的加油卡中看到商机,该集团新闻发言人曾对经济观察报称,中石化一直强调未来销售公司将从油品供应商向综合服务商转型,而海尔的日日顺将探索为中石化易捷便利店及电商业务提供仓储和配送等服务,双方将会有深度的合作。

    单联文告诉经济观察报,未来中石化加油站仓储里将会有海尔电器,在客户网上下单后,从加油站发往客户家中,而且因为撇开了中间环节和大型家电连锁终端,会更有性价比优势。

    单联文总结道,傅成玉也好,海尔集团董事长张瑞敏也好,他们都是真正的企业家,就如古代的曹操一样,非常善于利用别人给出的好点子。

    傅成玉和中石化给投资者和公众描述了一个美好的蓝图,中石化从油品提供商转型为综合服务商,今后,销售公司在发展优势油品业务的同时,将发挥平台优势,拓展便利店、汽车服务、O2O、车联网、金融服务、广告等新兴业务,逐步提供全方位的综合性服务,打造让消费者信赖、人民满意的生活驿站。

    而未来摆在老帅傅成玉面前的是,中石化混改的具体考验,比如混改细则、新管理机制探索、怎样让民营企业们从中感受到实惠等等,这些工作做好,才能使中石化真正起到示范作用。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转载了您的文章或使用了您的图片,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相关链接

热点新车

热点新闻

触屏版 PC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