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发布的最新数据,1~6月,经销商交付进口车销量为46万辆,同比下降21.5%。由于 高库存压力以及市场需求的减弱,上半年各月进口量均低于2014年同期,但这依然没能缓解进口车的库存压力。在6月单月进口量下滑了28%的情况下,进口 车经销商的库存深度依然高达2.54(库存警戒线为1.5)。
不过,由于进口车的流通流程相对较长,要补足这一批损毁车辆带来的“亏 空”,需要重新经历一轮下订单、组织生产、组织物流、报关等过程,且根据生产地及品牌、车型不同,其“回归”周期将在3~6个月不等。也就是说,在当前的 库存完全释放之后,被此次事故波及到的进口车品牌及车型,还是很有可能出现一段时间的供货“断档”。
“恐慌性”消费
尽管进口车供应链上的“断档”情况会在两个月后显现,但爆炸事故对于进口车市场的影响并不仅限于此。
国机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市场营销部高级经理、中国汽车流通协会进口汽车工作委员会信息部副主任王存告诉记者:“高库存虽然能缓解本次事故对进口车供应所造成的压力,使得整体性的供货‘断档’不会在短期内发生,但是一些热销车型还是会很快出现短缺。”
或许正是出于市场需求不均衡,才使得进口车市场上出现了个别热销车型加价出售的情况。在罗磊看来,尽管目前消费市场已经相对理性,但天津爆炸事故的发生,还 是会对消费者心理产生一定影响。“就像每次有新增限购城市之后,都会带动一轮购车热潮一样,受损车辆数量的更新,会让消费者更认为进口车市场可能出现一段 时间的‘无车可购’,并由此带来阶段性的‘恐慌性’消费。”罗磊表示。
就目前的市场情况来看,这种“恐慌”并没有像限购导致的一样短期暴发,而是随着事故发生后时间的推移逐渐显现,至部分品牌和车型的供货“断档”期,这一阶段性的“恐慌性”消费可能会迎来高潮。
不过另一方面,今年以来,我国进口车需求不振,使得市场终端的价格战不断升级,“恐慌性”消费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销量产生促进作用,对于价格而言,也可能产生同样的正面影响。
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在接受采访时坦言:“现阶段进口车价格下滑得很严重,爆炸事故导致的供给相对不稳定,反而有可能带来价格上的回升。”
据一位北京的进口车经销商告诉记者,目前进口车品牌到店的消费者和来电咨询数量都有所增加。除“恐慌性”消费的因素外,还有一部分是由原本计划在天津地区购 车的消费者转移而来。而且,按照中国汽车市场的季节性规律,每年9、10月份是销售旺季,这也让当前进口车市场的热度不断增加。而在进口车库存释放之后, 市场随即将进入淡季,“恐慌性”消费也会逐渐回归到理性消费。
“不过,事故所带来的正面和负面影响都不具备可持续性,影响程度也相当有限,对于进口车市场而言,未来最大的挑战仍旧来自于中国汽车市场的整体形势。”北京北辰亚运村汽车交易市场中心副总经理颜景辉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