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乌镇最在意的就是那间印染作坊,名字好像叫做草木本色染坊。听说浙江和江苏的蓝印花布是不同的——江苏的以白为底,蓝色花,浙江的恰恰相反。喜欢蓝印花布,因为它清爽素朴的感觉,因为他看上去和青花瓷一样的淡雅,因为它是江南的代表……
草木本色染坊里有专门的印染师傅在向游人介绍蓝印花布的制作流程,很奇妙。在后院,可以看到满院挂着的晾晒的布。随风飘荡的布条,比人还高的晾晒架,穿梭在布与布之间,蓝与白之间,感受着江南的味道。
三白酒,乌镇的特产,最有名的是高公升作坊了。那里可以看到酿酒工艺。作坊后面有一个大酒窖,里面满满的都是酿造的酒罐。隐隐的可以闻到用来封酒坛的泥土所散发出来的气息。
皮影戏馆里在演着西游记。皮影戏,印象最深的就是《大明宫词》里的了,但是那部电视里清雅带着忧郁语调语句变成了现实中操着乡音的沧桑声调与浅显易懂的对话。这就是真正的民间艺术吧。我听懂的没几句,但是真的喜欢。
古镇,有个汇源当铺。依稀可以看见古镇当年的风貌。进门首先看到就是那个高高的窗台,可以绕道里面感觉一下做当铺掌柜的滋味的。
再往前走就到茅盾故居了。那里面呈列着矛盾生前的一些物品,还有生前的照片。矛盾的作品,我个人不是很喜欢,虽然他是个大作家。一张张照片,一件件什物,走在长廊,似乎看到了矛盾当年在此生活得情景……
翰林第,这是我一进古镇就已经期待的地方,出奇的是,游览后我对它并没有什么特别深的印象。无非是与其他古式的门庭一样……
乌镇有很多桥,从这座上去,没走几步,就又看到一座桥,每座桥又有它自己的名字,不知道镇里的人是怎么记住的。想到鲁迅先生文章里的一句话,改动一下便是:我家门前有两座桥,一座是石桥,另一座也是石桥。呵呵,因为身在这静谧的江南古镇里,心情和思维也都缓下来了,想到这句也无可厚非吧。
绕了古镇一圈,回到了古戏台。正巧有表演,台上的演员年龄看上去都不年轻了。他们是不是也是不愿放弃这在别人眼里已陈旧的艺术呢。他们也许并不在表演,只是沉浸在自己对于这里的戏曲的喜爱中。但是不是事实我不得而知,我只是这么希望着。台上咿咿呀呀的唱着,我不懂戏曲也听不懂他们在唱些什么,但是我还是很开心的看着,为表演者开心着。
乌镇虽然已是旅游区,但仍然有很多民居。这里的居民大多是老人,住在这里一辈子了,他们放不下这座古镇,放不下他们生活了一生的地方,即使它已失去了一些原有的安静。
我手里面拎着一个民间手工艺品,我不知道是什么做的,不贵,只要1块钱,很香。当时我看到一个老人站在桥上,苍老的手上举着一个和他差不多高的架子,上面挂着很多这种东西。当我问他价钱的时候,他满脸皱纹的笑着说1块钱1个。我掏出2个硬币给他,买了2个,得到的又是一个微笑,和一句谢谢。这个东西很香,城里面也是到处都有卖的,价钱也差不多,这说明老人并没有因为我们是游客而虚抬价格,或许这种东西没有抬价的需要。但是唯一不同的是,老人卖给我的这个香了很久,真的很久。我一直记着老人的笑脸和当时的情景,我认为这就是古镇朴实的最真实的表现,这就是这里善良居民的典型代表。在这到处都卖着特色物品的旅游区,还有着这卖着廉价小玩意的实在的老人,这让我很感动,为他们在认真的生活而感动。
拎着散发着香味的玩件,我再次体会到了古镇的朴实,即使在我们生活的地方依然有着不那么朴实的事情发生,当看到这还挂在家里的玩件时,我会释怀。这也许就是江南古镇给人心灵的净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