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美汽车的售价差距之大,并非第一次谈到这个问题,如中国售388万的法拉利458 Italia ,美国147.5万搞掂,售价差距263%,奥迪R8 5.2 Coupe Quattro中国售价高达232万,美国却百万不到,差距为243%。同样的商品在不同市场售价差距如此之大确实令人咋舌,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如此大的差距呢?
相关阅读:
上述图表中3.0升以上进口车进入中国,在经销商还没有销售之前,其成本就已经是到岸价格的两倍了。这些在中国成为财富和身份的象征、动辄售价上百万的豪华车在美国的价格仅为中国的三分之一左右,按照美元兑人民币汇率换算,大部分价格仅为30万元人民币左右,而这在中国仅仅是一辆中级普通轿车的价格。
进口汽车价格高,主要原因是高税率。表面上看,中国关税是25%,并不是很高,但是进口汽车还要交纳17%的增值税,最高为40%的消费税,再加上关税,汽车进口到岸综合税率(关税+消费税+增值税)为47.7%—143.7%,其中排气量3.0升到4.0升区间的的综合税率为95.4%,排气量4.0升以上的综合税率为143.7%。所以完税价=到岸价格+关税+消费税+增值税。
完税价虽已高的离谱,但是还是不能完全解释进口车中国价格为美国价格的3倍左右这个事实,因为还有一倍左右的差价无法解释。
这就必须用市场竞争和价格歧视来解释了。尽管中国的汽车市场已经是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市场,但是如果将市场参与者分为国外品牌和国内品牌的话,可以发现这个市场并非完全竞争的市场。
由于中国汽车厂商的产品和国外汽车厂商存在较大差距,因而在高端产品尤其是豪华车领域,国外品牌作为一个整体仍然掌握了定价的主动权。试想一下,如果中国汽车厂商的不仅产品质量能够与国外汽车公司的产品媲美,而且品牌价值也能做到不相上下,那么国外的汽车厂商还敢定下如此高的价格吗?
实际上这就是经济学意义上的价格歧视的问题。所谓价格歧视,是指厂商向不同的消费者提供相同等级、相同质量的商品或服务时,在消费者之间实行不同的销售价格或收费标准。
实施价格歧视一般要满足三个条件:市场竞争不完善、各个市场需求弹性不同以及市场分割。
豪华车市场恰恰满足这几个条件,市场竞争不完善上面已经论述,市场分割更是不用多说,值得一提的是需求弹性。
简单的说,需求弹性可以理解为商品需求是否对价格敏感。如果消费者需求对价格非常敏感,一旦价格略有变动,需求就大幅增加或减少,这种情况称之为需求弹性较大;反之,对价格不敏感,则说明需求弹性较低。
当消费者对价格不敏感、需求弹性较低的时候,厂商提高价格,而销量并不会减少或不会减少太多,因而可以获得更高的收益。在这种情况下,厂商一般会选择更高的售价。分析一下中国豪华车市场的购买者就可以发现,中国恰恰满足需求弹性较低、实施价格歧视的条件。
中国豪华车市场的购买者除了少数企业主和民营企业家之外,主要的购买群体为党政军机关和事业单位以及国企央企等公费消费群体,这些群体花的不是自己的钱,对价格并不敏感,这也给国外品牌的汽车厂商提供了实施高价格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