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暂时没有考虑限制私家车数量的问题,但对于禁摩后许多市民骑自行车上路,我们的态度是不提倡,不反对。”昨日,本报以《限制私家车,节点到了吗》为题,对东莞机动车快速增长带来的城市发展之痛做了报道,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志庚作出了回应。
而对于本报在1月9日的两会预热报道《“1元公交”逐渐消亡》,刘志庚昨日表示,现在东莞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公交车广告也在放开,减轻了公交企业负担,市政府现正在考虑恢复1元公交。
副市长江凌对表示,整个城市交通发展的重点是公共交通,非公共交通则要适度控制,并引导其向合理方向发展,但要把握一个量,有研究、有规划地发展,只有这样,公共交通的发展才会有空间,其运转效率也才能提升。
政协委员、东莞市气象台副台长黄锋表示,在东莞驾车比深圳和广州感觉相对较松,对小车数量进行限制要进行科学分析,包括汽车数量、道路状况、同类城市状况等。从限制小车减少尾气排放来说,气象部门已经开展臭氧、黑碳等影响能见度大气成分的观测,但上升到作为限制私家车的依据,还需要更多更全面的数据支持。
政协委员赵一杰不赞成用政策来限制汽车上路,认为一刀切的做法是不对的。现在国家开始征收燃油附加费,这让市民在要不要购车和购买什么车的选择上已经有所考虑。同时,可以通过鼓励使用非石化燃料和修建立体交通等方式来能缓解环境和交通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