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资保险公司从容接招
外资进入会不会给中资财产险公司造成巨大的竞争压力?
中国社科院保险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阎建军表示,目前看外资财险公司在中国市场并没有明显的优势。“无论从消费者偏好、营销渠道还是技术上看,没有明显胜于中资保险公司的地方,所以暂时不会有大的变化。但未来可能会稍微有些变化,这个变化就是‘车联网’,是把车主连在一起的移动互联网。日本、美国的‘车联网’已经兴起,而且在技术上也有了很多创新,外资公司可能会在这方面有所探索。”
国内某大型财险公司的人士表示,外资企业有丰富的商业运作经验,他们的进入对提升中国车险行业透明度有一定的帮助。但中国车险行业有明显的本土特色,利益错综复杂,在市场化有待提升的环境中,外资企业容易“水土不服”,而且消费者对车险服务的便利度要求很高。
保监会数据显示,截止到2011年前三季度,51家外资财险中国业务的保费占国内财险总保费的1.08%,车险业务占比则更少。
不过,有意思的是,中国保监会主席项俊波自去年10月上任伊始就集中火力解决车险理赔难的问题,着力提升车险的服务形象。而就在敲定对外资开放交强险后的第一天,即2月15日就召开了保监会综合治理车险理赔难工作会议,会上平安财险承诺车险理赔周期缩短50%,人保财险承诺缩短20%。
外资保险公司跃跃欲试
与中资险企交强险连年亏损而兴味索然的经营态度相比,外资保险对于中国交强险市场可谓垂涎已久。
由于“开放”之说在坊间早已流传。2011年初,有关外资保险公司有望获得交强险入场券一事在业内悄然传开。2011年8月,保监会发文明确表示,正积极研究向外资保险公司开放交强险问题,引进吸收国外交强险经营的先进技术及管理经验,推动我国交强险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但向外资保险公司开放交强险不仅是保监会一个部门的问题,也是国家的统一政策,还涉及法规层面的修改。因此,实际上,很多外资险企从去年开始便已着手准备,大力拓展商业车险,储备资源。
交强险大门的打开,对于内资保险公司有何影响?社科院金融研究所保险研究室主任郭金龙表示,这对内资保险公司而言意味着挑战。“不过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多,交强险市场自身也会不断扩大,蛋糕本身也在增加”,王稳也表示,向外资放开交强险,内资企业可以学习外资险企本身的经验、技术以及服务,但外资险企进入交强险这个领域,也会给内资险企带来经营压力。
不过有内资险企就表示,到底会有多大影响,还有待细节落实。目前交强险连年亏损,特别是沿海地区更是亏损严重,交强险也如一根鸡肋,放外资进来是否就能带活这盘棋,还有待时日考察。
也有业内人士表示,交强险市场的放开,并不是最终的目的,所谓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外资财险公司更多的是看重商业车险的这块蛋糕,做了交强险之后可以做其他车险,而商业车险才是外资财险公司的主要意图所在。
余晨辉坦言,开放交强险对他们是“重大利好”。“这是中国保险业的重要里程碑。不过一切才刚刚开始,我们都知道车险业务在风险控制上是很困难的,要想盈利还需要做很多工作,关键是要给消费者提供优质服务。”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院长王稳表示,虽然开放交强险目前会带来很大冲击,但长远看有很大的好处,会形成充分竞争。“外资财险在产品、创新、服务、风险管理水平上都有很好的经验。在具体经营上,虽然外资刚进来可能会水土不服,市场份额也比较小,但并不代表外资从中国保险市场获得的利益少。”
业内多位专家认为,交强险对外资保险公司来说,虽然看似“香饽饽”,但要真正盈利,还需迈过三道门槛。首先,要做大做强车险业务,网点、人员的配置及后台系统的建设需要耗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其次,从成本上来说,前期的人力培训、资金投入也是不小的开支;第三,要在国内经营车险业务,仍需一定的经验与数据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