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限车政策的影响,北京今年上半年的经济增长跌落了一个百分点。要防止经济增速回落,还需要回到汽车行业的健康发展上来。”近日,在2011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国际论坛上,国家统计局原总经济师姚景源向记者表示,在解决交通拥堵问题上,一定不能抑制汽车工业的发展,而是 要想办法加快道路建设,加快立体交通、公共交通建设,同时加强交通管理水平,不能局限于限车。
“对限购我是非常有意见的。限购等于是其他部门工作的不足都推到了汽车主管部门身上,这样非常不科学。交通部门自己的工作不做好,就用这种简单枯燥的方式,实际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其实这是政府层面的态度有问题。”汽车行业元老级人物、原中国汽车工业公司总经理陈祖涛指出了限购治堵的弊端。而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赵航则明确表示,中央应制止地方政府的限购政策。
这是业内对限购治堵政策的又一次批评。今年7月,正当业界探讨北京限车治堵政策的效果时,贵阳市出台的《贵阳市小客车专段号牌核发管理暂行规定》再次引起轩然大波。贵阳是国内继北京之后第二个推出限购措施的省会城市。不少人士担心,受此影响,一系列大中城市或将陆续出台类似的限购政策,让今年以来持续不景气的车市雪上加霜。
实际上,在去年底北京推出限车政策后,业内就多次对此举的治堵效果表示质疑。对于贵阳限车政策顶着压力出台,一种公认的解释是,公交、地铁等基础设施建设周期长,城市规划和交通管理则需要很高的人力、物力成本,相比之下,限购治堵措施方法简单,见效快,因此吸引了一些城市模仿。
然而,限车治堵的成本是巨大的。北京的限车政策实施半年后,其负面效果已经凸显出来。诸如经销店关门、销售人员失业,自主品牌销量锐减,消费者购车成本增加等问题不一而足。上半年整个汽车产业的发展速度也因此放缓。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国产汽车产销累计达到1046.24万辆和1060.18万辆,同比增长仅有2.33%和3.22%,增幅比上年同期大幅回落。
限购政策对自主品牌的打压更是显而易见。数据显示,今年1~7月,乘用车自主品牌共销售352.34万辆(包括133.1万辆的微客销量),同比下降1.03%,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43.37%,市场占有率较上年同期下降3.06%。自主品牌车企中,比亚迪、长安下滑均超过10%。“限购政策使得消费者购车成本增加,好容易有了购车机会,就选择一步到位购买合资车型。”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建伟认为,现在上牌照这么难,尽管各地还没有出台限牌措施。但消费者可能担心将来有一天会限制,就干脆买一个好车得了。这对车市、尤其是对自主品牌车型的冲击是很大的,对于自主品牌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