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样的形势下,自主品牌的生存空间日趋狭窄,阵营“难守“,以至于市场份额同比连续下滑。而另一方面,尽管自主品牌已经苦修多年,但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在核心技术上依旧难以与外资品牌匹敌。也正是因为这样,自主品牌向中高端突围的道路才会困难重重,“强攻“也尚且未见成效。
黎明尚远
为了扭转这一形势,更为了在汽车市场增速逐渐放缓之后继续谋求企业的长远发展,国内的自主品牌纷纷开始寻求转型。
在转型方式上,各自主品牌车企则不一而足:有辗转多年,在打造多个子品牌之后回归“一个品牌“的奇瑞、吉利;有依然坚信“多生孩子好打架“,打造全新品牌骏派并借此重新布局一线城市的天津一汽;有另辟蹊径,加大火力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北汽自主品牌;有痛定思痛,在“后3·15“时代开展敬客经营、致力于提升服务的江淮……
但在汽车营销专家薛旭看来,多数自主品牌车企的转型策略依然没有在营销层面上做深层思考:“转型的核心在于创新,而不是不成功就掉头往相反方向发展,多数企业的问题在于,还没有搞清楚原来为什么失败以及为什么要创新。自主品牌应该从创新的角度进行深入的研究,在方法论层面上有所创新,而不是‘本能’的创新,也就是在原有基础上对问题有系统的、科学的、本质上的创新。“
薛旭表示,与此前为应对外资品牌价格下探而集体实行中高端突围战略一样,自主品牌此番转型也多出自“本能“。然而,由于创新性不够,在技术上,营销上的准备也都不充分,自主品牌的中高端突围战略普遍受挫,带来了巨大的时间和财力浪费,更对品牌造成了负面影响,也从侧面导致自主品牌在乘用车市场上出现同比“九连降“。
他认为自主品牌当前的颓势源头在于车企此前的战略失误,而这一轮自主品牌的集中转型,也只有少数认清自身特点、务实创新的企业才有望看到成效。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无论各自主品牌车企的转型之路是否正确,其成果都不会在短期内呈现出来,自主品牌整体在乘用车市场所遭遇的“阵痛“仍要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正如董扬所说:“自主品牌自身的品牌、技术、车型等综合实力不如外资品牌,所以市场份额今年还会继续下降。自主品牌依然处于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候,目前还没有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