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地盘我作主!这话好象来自国内某电信运营商的广告词。借用它来形容自主品牌汽车厂商那种扬眉吐气的心态真是再合适不过了。不是吗?从产品规划到网络拓展,从车型改款到海外布局,最重要的是卖车挣来的钱不管多少都是自己的,再不用看鬼佬的脸色,也不用再去苦苦争夺什么话语权。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美好,但眼下最大的问题是:在核心技术方面,我们真的有那么足的底气吗?或者换个说法,国内零部件产业的实力真的可以为自主品牌撑起一片天空吗?
这里先插句题外话。不久前航空一集团旗下的西飞发布了自主品牌支线客机的机身前段。新闻稿里的一句话颇耐人寻味:“……除了发动机和航电设备,飞机的大部分技术都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天啊,一架飞机除了发动机和航电还有什么值钱东西?借用这个说法,我们的很多自主品牌汽车也可以说:“除了发动机、变速器和电控系统,车子的其余部件都是自主研发的”
纵观几大汽车强国,在那些耀眼的品牌背后实际上都有一大批强有力的供应商做后盾。就说变速器吧,德国有ZF,日本有JATCO,美国有伯格-华纳(后来与爱信精机合了),电气系统呢?德国BOSCH、西门子VDO、海拉,日本有电装、日立,美国有德尔福和伟仕通(德尔福虽然倒下了,但我们可以把它看成西北地区号称九千年的胡杨——三千年生而不死,三千年死而不倒,三千年倒而不朽)。这些都是大物件,即便是很多人认为雕虫小技的机油、轮胎、电瓶、灯泡、火花塞,都有世界级的巨头做供应商,而这些巨头所在的国家大多是汽车强国!还用我再罗列吗?
再回国头来看看我们身边这些号称要做大做强的车企业,他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整合全球资源”,听起来不错,但仔细一想,到底是谁给谁打工?就说最基础的两大电子系统——发动机管理系统和ABS吧,电控系统除了博世、德尔福、玛涅提·玛瑞利我们还能有什么选择?ABS的选择范围就更窄了,还有轮胎,低档车似乎还能用自主品牌轮胎抵挡一阵,但稍微像点样的车还不得用米其林、固特异或普利斯通?当然,这些大品牌零部件有很多是由国内的合资厂生产的,但回头想想,大把的银子不还是让鬼佬卷走了?
之所以发达国家的汽车能成为支柱产业,就是因为它有最长的产业链,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最明显,试想如果没有那些世界级的供应商,汽车绝不会有如此大的吸引力。
当然我的意思不是一味地排外,问题的核心在于,只有我们自己有了足够强大的供应商,我们才有讨价还价的筹码,自主品牌才有真正的赢利空间。再举个例子:记得前年德国大众西班牙发动机工厂的工人闹罢工,要提高待遇、缩短工作时间。来自狼堡的大众谈判代表把上海大众发动机厂的照片甩到谈判桌上。意思是,你们别给脸不要脸,大众是看在欧盟就业压力的面子上才没有关闭这家工厂,其实中国人造的机器比你们的便宜,供货还及时,如果真撕破脸的话,你们全给我回家喝西北风去!
可以设想类似的事情如果出在国内,比如,博世突然发难,喷油嘴涨价(当然这只是假设,厚道的博世不会这么干),我们怎么办?我们有备选的供应商吗?没有!车上没这东西行吗?不行!所以我们只能认头。
写到这儿,我突发奇想,如果找一辆自主品牌的汽车,把上面所有的我们不掌握核心技术的东西全拆下来,看看还剩什么?首先要用退漆水把车子光鲜的外衣脱下来,换上暗淡无光的国产油漆,因为漂亮的金属漆大多来自ICI或PPG;转动点火开关,马达还能转,但机器无法启动,因为从ECU芯片、空气流量计到喷嘴全没了,没辙,只能从博物馆里把化油器和分电器重新请出来;ABS好象还有,但是机械式的,气囊也一样,因为电子控制的ABS和气囊的控制器我们造不出来,所有只有用限压阀和惯性钢球来顶替;CVT变速器不见了,因为我们最多只掌握了4速液力机械自动变速器的核心技术;底盘部件倒都还在,只是开起来感觉怪怪的,刹车不那么灵了,减振感觉挺松散,时不时的底盘还有蛐蛐在唱歌。庆幸的是,车上的钢筋铁骨还在,因为宝钢已经能造高质量的汽车薄板了,只可惜冲压出来的覆盖件不是很平整,因为我们的床子不行,焊缝也像蚯蚓一样曲折,因为激光焊接技术是德国人的;倒是豪华装备一样没少,铝轮毂、氙灯、电动带加热的真皮座椅、天窗、DVD导航和高级音响、自动空调、电动窗帘、蓝牙免提还有流光溢彩的仪表。这是怎样的一辆怪车啊?!
这就是现实,它是残酷的,但愿它能让我们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