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部、发展改革委、海关总署、质检总局、国家认监委等五部门日前联合发出通知,决定从2007年3月1日起,对汽车整车产品(包括乘用车、商用车、底盘及成套散件)实行出口许可证管理,同时对汽车整车生产企业实行出口资质管理,对汽车出口经营企业实行生产企业授权管理,这意味着出口门槛将因此提高。
《通知》指出,之所以采取上述措施,主要目的是规范汽车出口秩序,转变出口增长方式,提高出口增长质量和效益,促进汽车产业健康发展。
对此,有业内人士指出,在国内汽车出口增势迅猛的情况下,国家提高出口门槛无疑是给汽车出口踩了急刹车,我国汽车出口量本来就小,这样一提高门槛,汽车出口势头肯定会大幅减缓。
不过,从目前我国出口的现状来看,提高门槛肯定利大于弊。
国家海关总署最新统计显示,2006年全年,我国汽车出口数量达到34万辆,其中轿车出口量达到9万多辆,比上年增长了200%。但是,我国汽车出口秩序混乱是不争的事实。
出口汽车以中低档为主,且主要面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多数企业出口量小形不成规模。以2005年为例,我国仅仅出口了13.7万辆整车,却分布在201个国家和地区。参与出口企业达1025家,其中出口量在10辆以下的有600家之多,出口仅一辆汽车的企业竟有160家之多。
此外,一些企业大打价格战,低价竞销,使我国的汽车出口业务进入一个出口越多、利润越少的怪圈。不仅如此,有些企业没有过硬的产品质量,对我国汽车产品的整体形象造成了不良影响,让中国汽车还没大规模出口就背上质量差的“恶名”,为以后大规模进军海外造成难度。这在全球就有现成的例子,“日、韩车质量差”的名声就是用了几十年也没能完全扭转过来。
更重要的是,由于出口量小,多数企业在海外并没有完善的销售和售后服务体系,出口海外只是“图名声”,严重地影响了中国汽车在海外的信誉,而从长远来看,完善的销售和售后服务体系、好的口碑才是企业长久立足之本。
综上所述,提高汽车出口门槛,将一大批资质差的企业淘汰出局,扬大抑小,对推动中国汽车工业走向国际化十分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