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不弱于大众 日产涡轮增压动力和车型盘点

来源:购车网

    “吃得少,效率高”,这是涡轮增压动力给我们普遍印象,时下欧美的大众、通用、福特大肆发展涡轮增压动力,小到1.0T大到4.0T车型层出不穷,以致正在泥潭中难以自拔的日系对手尴尬。难道日系真没有两把刷子,早在上世纪70、80年代多家日系品牌便已经玩起了涡轮增压,只是当时材质和技术算不上成熟,一切不那么尽善尽美罢了。这期,购车网就带大家走进日系第二大汽车厂商,日产的涡轮增压世界。

    经过长达20年的努力,所有问题都获得解决,涡轮增压器甚至还能和小排气量引擎搭配,创造大排气量自然进气引擎的功率表现,且达到环保节能的目的,而日产不仅将涡轮增压运用在强悍的GT-R上,甚至还以小排气量的方式提升Juke、骐达的性能,同时也陆续成为日产强化性能并兼顾环保节能的利器。

    日产开启日本涡轮风潮

L20ET

Cedric/Gloria

FJ20ET

 

R30的Skyline RS

    1979年10月对于日本车坛来说,是动力技术的新纪元,也开启了涡轮增压的时代,因为在日产的研发下,代号L20ET的涡轮增压电子喷射引擎,搭载于430车系Cedric/Gloria上,马力从115马力飙升至145马力(在当时相当强悍的了),性能明显提升也让其他厂商跟进,随后几乎车系中必定将涡轮列入选项。1981年诞生的Skyline RS(R30),搭载代号FJ20ET的直列四缸引擎,排气量虽然仅有1990cc,却在涡轮增压的帮助下获得205hp/6400rpm最大功率,245Nm/4400rpm峰值扭矩速输出,将日本动力带入200PS的境界。1983年更随名机VG30的问世,导入涡轮增压系统,使得2960cc的V6 SOHC引擎获得195hp/294Nm功率,这样的设定堪称日本80年代的最佳动力代表作。

RB26DETT

Skyline R32 GT-R

 

VR38DETT

R35 GT-R

    而真正让日产动力技术受到推崇与瞩目,莫过于1989年问世的Skyline R32的GT-R,搭载名机RB26DETT的2568cc直列六缸DOHC双涡轮增压引擎,拥有280hp/6800rpm马力和353Nm/4400rpm峰值扭矩,往后的R33、R34也都遵循这样的模式,碍于日本车厂商的自主规制马力受限于280hp(在2006年取消了对汽车马力的限制规定),但扭矩值可以不断提升;但受到严苛的法规限定,涡轮增压一度消失在日产的动力科技中,并以大排自然吸气引擎来取代。直到2007年10月,东瀛战神R35的GT-R正式发表,才真正重启日产的涡轮计划,GT-R的VR38DETT 3977cc V6双涡轮增压引擎,具有485hp/6400rpm马力和588Nm/3200-5200rpm峰值扭矩,和过去相比都有显著提升,再者经济性和排放也有相当大程度改善。

    涡轮增压的功与过

位于进排气部分的叶片结构,即所谓的涡轮

    过去为了提升引擎功率,除了增加排气量外,最有效的莫过于加装涡轮增压,但什么是涡轮增压,相信还有很多人根本不了解。所谓涡轮增压,是利用引擎所排放的废气来推动涡轮增加马力,涡轮增压器可分成排气涡轮与进气涡轮两部分,结构上各有一个涡轮叶片,两端由一轴承相结合。

随着技术进步,涡轮更为轻量化也更耐高温,当然也降低迟滞、耗油、排放等问题

    涡轮增压可称得上是废物利用,将引擎排出的废气引导用来驱动废气的涡轮叶片,而当废气涡轮旋转时,进气涡轮也跟着同步旋转,如此可导入更多空气以变成增压。增压后在相同容积内的空气密度增加,含氧量也增加,经由节流阀进入进气歧管的高压空气与从喷油嘴喷出的燃油,在燃烧室混合后,经火星塞点火爆炸而产生动力。但涡轮增压却有一大致命伤,就是产生涡轮迟滞(Turbo lag),这是因进气压力在到达1大气压前产生的现象。每一具涡轮引擎都多少会有此现象,而到达增压前所需的时间越短,消耗的能量越少,涡轮迟滞的情况也就越轻微。涡轮迟滞与涡轮最大增压值无关,而是与涡轮的号数大小有关,越大的涡轮就越不容易推动,迟滞的情况会比较明显,因此必须对应较大排气量的引擎。新一代涡轮除了使用更轻、更耐高温的材质之外,也开始运用滚珠式轴承设计,无非是为了降低迟滞、增进涡轮工作效率与寿命。除此之外,以往为了避免涡轮增压后所爆增的实际压缩比而产生的爆震,都会将压缩比降低,如此一来也导致低转速扭力不佳的情形。随着引擎材质不断强化,燃油品质提升,现代涡轮引擎的压缩比也提高,涡轮迟滞的现象也就消弭不少。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转载了您的文章或使用了您的图片,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相关链接

热点新车

触屏版 PC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