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中系车三大圈层 实惠自主品牌精品车

来源:成都商报


  最近十年,中国汽车工业和自主品牌如同搭上了一辆飞速行进的火车,突飞猛进,品质得到极大提升。
 
     在这个发展过程中,自主品牌从无到有,由弱渐强。发展必会产生差距,竞争必会有淘汰。就像马拉松赛跑,实力强弱自然而然拉开差距,并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集群。自主品牌也是如此,我国的自主品牌已在这场马拉松式的比赛中渐渐拉开差距,并形成了三个不同的圈层。其中,一批自主品牌的榜样企业渐渐成为自主品牌群落的领头羊。

  据了解,中系车此次将以前所未有的庞大阵容在车展上展示全新形象。其中,吉利等中系车还将会把配载了完全由我国自主研发的BMBS等技术的新车型带到车展上展示。

  第一圈层

  高起点的“拿来主义”

  在这个圈层中,最典型的当数荣威和名爵。

  2006年上汽自主品牌汽车项目启动,选择了更高于以往的产品为切入点,以罗孚75这个不逊于宝马5系的平台为基础,其海外研发中心在汽车设计方面整体提升了“中国造”的水平。

  “技术,只要有钱就可以买到,但是百年来的经验积累、技术积淀却不是钱可以买到的。”上汽不仅“拿来”了罗孚的知识产权,也“拿来”了原罗孚的研发团队,可以认为不仅是在为中国汽车产业的自主发展探索一条新的道路,同时也是朝着正确的方向迈出的一步。

  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利用收购英国拥有百年历史和经典品牌的MG罗孚公司及动力总成公司资产,于2006年3月实施组建了南京名爵(MG)汽车有限公司。MG名爵汽车采用全新的发展模式,在充分利用国外企业先进的研发及生产设备基础上,借助高水平的产品平台,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培育自主研发能力,打造国际化品牌。如今,很少有消费者把荣威、MG名爵与传统概念中低价、低质的自主品牌划上等号。从树立自主品牌高端、高品质形象这一点上来说,荣威与名爵已经成功了。

  通过“拿来”成熟的国际品牌,中国汽车企业无需再走一段长长的抛物线式或者螺旋式的品牌发展轨迹,可以直接从一个高起点开始。对自主品牌而言,这的确是一条捷径。
 
   第二圈层

  自主榜样 打造精品

  曾有人用电影《风语者》来比喻自主品牌的自主创新、自主研发。 
 
      只有当我国自主品牌企业掌握了自己的“风语”时,才能真正“自主”起来,才能真正拥有强大的竞争力,与合资品牌,甚至进口品牌一较高下。

  当人们还在为打赢价格战而欢呼的时候,奇瑞、华晨、吉利、比亚迪、江淮、长城等自主品牌已经看到潜藏于背后的危机,意识到合资品牌与自主品牌之间不可能在汽车市场上永远泾渭分明地各霸高、低端市场,争夺战迟早要打响。

  自主品牌在技术、知识产权方面的薄弱,这让自主品牌的高端之路面临不少置疑和艰难。掌握价值链的最核心部分已经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于是,奇瑞、华晨、江淮把打造品质车、精品车作为造车目标,不畏艰难,不惜成本,一心打造自主品牌中的标杆好车,把车送到国外去接受国外安全碰撞、环保排放等各种高标准的检验;于是,吉利提出了战略转型,成功在今年将世界领先且拥有完全自主产权的BMBS防爆胎技术应用到了远景车上,并对其旗下品牌进行重新规划和定位,战略转型后的首款新车吉利熊猫也已上市。还有比亚迪,在纯电动车技术研发上所取得的成就,让股神巴菲特为之侧目!

  奇瑞、吉利、华晨、长城、江淮等一批自主品牌“老资格”近年来一直保持着快速发展。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独家统计,2008年10月,自主品牌乘用车共销售21.88万辆,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40.63%。其中,自主品牌轿车共销售11.29万辆,占轿车销售总量的27.57%,占有率较上月有所提升;自主品牌SUV共销售21696辆,占SUV销售总量的58.11%;自主品牌MPV共销售7639辆,占MPV销售总量的51.90%。

  正是因为始终对自主创新和产品品质的坚持,以及高瞻远瞩的发展式眼光和对市场的准确把握,比亚迪、吉利、奇瑞、华晨、江淮等自主品牌企业才能在汽车市场上走得更远,步子迈得更坚实,并成为自主品牌发展的榜样。

      第三圈层

  依旧模仿 不成熟

  商场如战场!眼下的汽车行业竞争的激烈与残酷程度丝毫不亚于真正的战场。
 
  当比亚迪、奇瑞、吉利、江淮等一部分自主品牌快步行进的时候,我们不得不看到,还有一些自主品牌依然停留在造车的初级阶段,缺乏自主创新,简单模仿,拿到生产目录后匆促上马,不仅产品谈不上竞争力,就连销售网络和售后服务建设也不完善。在渐行渐远的马拉松赛跑中,这批自主品牌自然由于缺乏竞争力和后动力,渐渐落后,并形成了另一个让人不得不为之扼腕的圈层。奥克斯汽车就是一个例子。

  当年,在空调界成绩卓著的奥克斯集团大张旗鼓宣布进军汽车行业时,就有不少汽车界人士持观望态度。2005年,奥克斯汽车宣布退市,奥克斯用于造车的4000万元投资仅在1年多的时间里就打了水漂。有业内人士当时就指出,奥克斯汽车退市事件,其实给许多自主品牌敲响了警钟,“在企业进行多元化战略发展的道路上,他们没有充分估计到造车的难度,没有充分进行造车项目的‘不可行性研究’,没有意识到汽车行业的竞争态势已趋白热化,残酷的竞争根本没有时间容你从年产几千辆、一万辆的小规模慢慢做起。”

  回顾当年奥克斯汽车的“倒下”,现在仍然在车市上以模仿、低价冲市的那些自主品牌,眼下真正该考虑的问题是如何向榜样看齐,如何走自己的创新之路,提高竞争力。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转载了您的文章或使用了您的图片,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相关链接

热点新车

触屏版 PC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