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车主的维权意识提升,对车辆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国内相关标准过低,以及强制性法规缺失,导致车企从根本上无动力推动。
很多车主估计都有这样的经历,刚买回来的车,一坐进去,便有一股刺鼻的“新车”味道扑面而来,不得不往车内放炭包、柚子皮,或将车辆暴晒几天等民间妙招来去除异味。
车内的污染主要有化学物质、微生物、电磁辐射污染,以及噪音四大分类。目前大家比较关注的是车内甲苯、二甲苯、有机挥发物、甲醛、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等化学物质污染。而近期,关于车辆内部污染问题频频曝光的事件,令这一矛盾更加凸显。例如,某豪华品牌因车内存刺鼻的异味而遭到数百位车主的集体“讨伐”。某网站推出的调查报告也显示出,目前国内多款主流车型都存在车内致癌物质大量超标等情况。为何车内污染在最近两年成为车辆质量的主要问题之一?有没有办法杜绝这种情况?或许只能希望选车时多加注意。
现在对于汽车内部车辆空气污染的标准,国内只有《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GB/T27630-2011)“以下简称《指南》”,于今年3月1日才正式实施,对车内8种污染进行了详细的分类以及最高标准的限定。关键的是,目前这只是行业参考标准,并非强制性法规。
一方面车主的维权意识提升,对车辆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国内相关标准过低,以及强制性法规缺失,导致车企从根本上无动力推动。
一高一低,必然导致矛盾的频发发生。
前几年,尤其在2008年之前,汽车对国内众多家庭来说,还是一个奢侈品,大家对汽车质量的理解不成熟,弱化了问题的矛盾。如今,汽车已经转变为一种必需品,大家对车辆的态度以及车辆质量不断成熟,要求也逐步提升,这一矛盾也逐步显现。
如何处理这个矛盾,从根本上来说,还是得说一些“大陆货”的话,就是不断提升行业标准,并转变为强制性标准。不能只依靠民间第三方组织去发布相关报告,一来权威性不强,二来车企有着各种理由反驳。
近日,有消息已经透露,22城市消费维权联席会正委托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进行的一项涉及35个品牌、52种车型的汽车室内空气质量比较试验,预计将在10月中旬发布报告。这也是国内政府相关部门出炉的对比报告,对消费者有较强的指导性意见。
如果从车企的角度来说,站在长久发展角度出发,也应该注重这个问题,品牌的塑造较难,需要很长一段时间,但损毁十分容易。并且,有本事把无污染的零部件,例如皮革、织物,做到质量非常好,对这些企业来讲也是无限的商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