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观察:10年小区为何没有业委会
逸景翠园的停车难,很有代表性。这个大型小区的停车难,和市中心区、老城区有本质不同,虽然规划比较落后,车位与住宅配比连1:10都不到,但是,因为小区很大,容积率也不高,小区内的空地很多,道路很宽,加上有大量架空层,如果合理规划,科学管理,停车难问题本来是可以在小区范围内得到很大程度解决的。问题是,这个车位配套严重不足的小区——实施的却是无车化管理——所有车辆严禁进入小区,更别说停放了。
小区的架空层、公共空地划出一部分来做停车场——多数小区都是这么做的,收益归全体业主,不仅能缓解停车难,小区周边的交通状况也会大为改善——逸景翠园周边几乎所有道路两边都停满了汽车,导致塞车是家常便饭,附近居民饱受其苦。这对于无车业主也不是坏事,但是,对物管和开发商来说,却只有坏处没有好处,因为增加了管理成本,更会压低地下车位价格,所以,开发商和物管的态度可想而知。
开发商和物管(本就一家人)总是以有业主反对为由拒绝开放小区停车,但问题是,谁能真正代表大多数业主?当然是业主委员会,问题的症结在于,这个住户多达6000户,入住已超过10年的大型小区,居然从来就没有业委会!
刘先生说,前几年一些业主曾自发地张罗成立业委会,他也收到了选票,当时还很高兴,但是后来没有了下文,据他了解,发起者受到了来自各方的阻挠和破坏,组织者遭到了分化瓦解。
事实已经证明,凡是成立了业委会的小区,因为公共利益主体明确,各种矛盾会缓和很多,而像逸景翠园这样一直没有业委会的小区,各利益相关方的关系就会紧张很多。那么,业委会一直成立不起来,应该怪谁呢?开发商和居委会都说这是业主自己的事,看来,只能怪这些小区的业主们太缺乏维权意识了?这里,替所有业委会始终成立不起来的小区业主们一问。
站着说话 停车场应该谁来建
相比于中心商业区、老城区的停车难,居民住宅小区的停车难问题远没有得到政府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因为在一些人眼里,那是车主自己或者小区开发商的事情。
但是,在我看来,住宅小区的停车难问题更应该得到重视。因为去天河城买东西,或者荔枝湾涌看风景,我们可以乘坐公共交通,既响应了政府号召,低碳出行,又节省了油费;但是,车可以不开,总得有地方停吧?
停车难的根源在于车多位少。车多,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位少则可能是相关职能部门的缺位和规范管理问题。
停车场的归口管理部门是交委,但是“一没钱二没地,怎么建停车场”——交委一位普通工作人员的话点到了要害。谁来出这个钱和地?车主每买一辆车,是交了很多税的,增值税17%,购置税10%,消费税3%~20%不等,粗算一下,一辆20万元的2.0升中级轿车,消费者一次性就支付了五六万元的税。购买后,每年还要交纳车船使用税,每购买一块钱的燃油,其中就包含了0.45元的综合税费!因此,停车设施和道路一样,都是社会公共基础设施,既然大家都不认为修路应该是车主自己的事,那么停车场显然也不应该由车主自己来建。
过去几年,广州修了内环路、广园快速路、机场高速、北二环、西二环,打通了滨江路、临江大道,在道路建设上,政府作为很大,但是在公共停车场的建设上呢?需要迅速补上这一课。查了一下本地媒体的报道,2004年广州车位缺口是22万个,2007年增加到49万个,现在媒体上的说法是“缺口达到90万个”!广州的停车难由来已久,但是车位缺口不仅没有缩小,反而越来越大,恐怕不能完全诿过于“车辆增长过快”吧。
有一种倾向值得重视,政府职能部门针对停车难的解决方法之一却是“提高停车收费”,据说只有提高投资回报,开发商才有投资建停车场的积极性——完全把责任推给了市场,推给了开发商。可是开发商也说得干脆,“这是政府的问题”,因为土地的审批和规划,权力都在政府手里。虽说有些开发商身体里的确也还流着道德的血液,但是,毕竟是商人,赚钱才是人家更本能的冲动。在这个时代,道德是不足恃的,更何况是商人的道德。
停车难,特别是住宅小区的停车难,是一个应该引起足够重视的社会问题,政府一方面应该严格限制新建小区的车位最低配比,另一方面,对已建住宅小区的车位管理,也应适当介入,不能完全交给只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开发商和物管;而更重要的是,在长远的城市整体规划中,要给予公共停车场足够重要的地位——除非,我们打算退回到自行车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