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否忍住阵痛 奇瑞再次变革回归原点造车

来源:经济观察报

    导语:这一次,奇瑞是否能够耐住寂寞、忍住阵痛,将变革进行到底?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自主品牌发展乏力的问题,还得从企业最核心的内功入手。

    这是奇瑞汽车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尹同跃用15年的时间才逐渐坚定起来的信念。道理看似简单,但对于绝大多数自主品牌车企来说,以往的字典里,更多的是“速度”和“弯道超车”,而非“耐心”和“体系”。

    当奇瑞实现60万辆规模、整体车市进入微增期,其“天花板”压力变大了。捷径不通,奇瑞被迫要回归本原,即打造真正具有国际水平的体系能力。

    上周,尹同跃向外界袒露了自己的心路历程,即反思如何回归原点造车。他认为,要在本土真正打造一个国际化的汽车品牌,奇瑞不应该再重走老路,即不能通过逆向开发在短期内形成看似丰富的产品线,以粗放经营的模式一味做大规模,但在品质经营和品牌提升上却没有根本性突破。

    然而,要改变现状,奇瑞还必须逐一回答“为谁造车”、“造什么车”以及“怎样造好车”这三个最基本的问题。

    为谁造车?

    虽然早在去年奇瑞的产销规模就已经跨越60万辆大关,成为自主品牌汽车里名副其实的“旗手”,但一个不可否认的现实是,这样的销量却是在20多款新老车型的支撑下完成的,平均下来每款车型的年销量不足3万辆。这与强调车型平台化的大众和丰田这样的跨国车企,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多生孩子好打架”是奇瑞早期提出的思路,即不管市场需不需要,先通过对标合资品牌“在国内现有的产品线”,以“逆向开发”方式快速推出新产品,然后再回过头来找消费者,这是奇瑞早期奉行的产品策略。

    由于一味追求新车数量,奇瑞在研发体系上也“唯项目论”,为了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上马更多新车项目,往往是多个甚至几十个新车项目同时推进,这样不仅分散了研发资源,更因为产品体系杂乱导致研发费用激增。对照合资公司的标准,一般整车销售超过30万辆的企业,年盈利至少40-50亿元,但奇瑞即便在最好的年份,利润也没有超过10亿元,其中一个关键原因是研发投入过大。

    2010年的北京车展上,尹同跃放出狠话,奇瑞“宁可销量排名跌出前十也要完成战略转型”,产品品质、品牌塑造和单车利润等关键词被反复提及。从两年前开始,奇瑞相继在品牌和产品层面开始收缩战线。目前,在奇瑞官方网站上,公开在售的新车已经从高峰时期的32款缩减到16款,把正在研发已经立项的100多个新车项目压缩到20多个。

    “最具挑战的事就是研究这里的消费者和他们的消费习惯,我们需要找到答案——这里的消费者到底最希望拥有什么样的汽车?”原北美大众汽车执行副总裁、现任观致汽车公司副董事长的石清仁告诉记者,本土车企与跨国车企在推出新车型上的最大差别就是,前者基本上不研究消费者需求,而只是直接推出新车,然后告诉消费者这款车要卖给谁;而国际公司通行的做法是,先要确定目标客户群,然后再根据后者的需求为他们打造产品。

    很显然,奇瑞在过去十多年的造车生涯中,就属于那种“先推新产品再找目标消费群”的典型本土企业。在这个问题上,尹同跃并不回避。

    “我们过去造车,更多是哪个车好卖,就对这个车研究一下,多大尺寸,然后就开始搞。但国外同行不是,他们进中国的时候,花了很多时间请外面的咨询公司研究国内消费者。研究他们的生活方式是什么,然后我们希望做一个什么产品。”尹同跃坦言,在为谁造车这个问题上,“过去我们做产品是给老板做,现在的产品是给用户做。”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转载了您的文章或使用了您的图片,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相关链接

热点新车

热点新闻

触屏版 PC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