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亟待“松绑”
“某些不必要的政策只会让企业不堪重负。如果不给企业松绑,企业就会丧失活力,无法创新。”付于武说。
上文所述广汽新能源推广工作在某地方政府受阻并非个例,一些中小型企业甚至没有“谈判机会”,直接被地方政府拒之门外。“可能是考虑到我们并没有在当地投资的可能性。”一位不愿具名新能源企业内部人士表示。
而除地方保护政策以外,一些覆盖全国范围政策的合理性也正在受到质疑。目前,各大企业都已瞄准新能源汽车产业这一蓝海,而既有产品线在满足传统 燃料车型生产的同时,很难快速为新能源车型腾出“跑道”,而新建厂房又将耗费巨额资本,此时最好的选择是根据市场需要委托其他企业代为生产。而目前,这种 方式并不符合我国相关政策要求。
“从企业角度来讲,我们希望政府应该关注宏观经济以及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例如安全、节能、环保、维护市场公平等。而关于具体生产何种产品、在何地建厂、如何建厂,企业应该更有发言权。”大众汽车集团(中国)执行副总裁张绥新表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对其观点表示赞同:“十八大三中全会已提出负面清单的准入办法,即政府列出禁止和限制进入的行业、领域、业务 等清单,清单之外的领域都可以自由进入,即所谓‘法无禁止即可为’。我们呼吁汽车产业也采用负面清单的准入办法,企业的生产、投资、建厂、兼并等都可以交 给市场、交给企业,让它们从各自实际情况出发做出决策。而政府从宏观经济角度出发把握重大问题即可。”
把握市场机遇
虽然以上呼吁十分明确且对新能源行业发展的利好显而易见,但政策的修改甚至废除并非一日之功。“尤其是某些不必要的政策背后是各部门的利益,因此实施起来难度很高。”一位不愿具名业内专家坦言。
的确,任何改革都不能一蹴而就,尤其对我国这个汽车产销第一大国来说,“船大难掉头”的现状已然成为公知。包括新能源在内的汽车管理政策改革,需要对国家号召、企业动态、市场变化进行精确“把脉”,这已有很大难度,加之打破利益格局这一“副产品”,难度就更加之大。
而在付于武看来,目前恰是汽车产业管理体制改革的最佳时机:“随着十八大三中、四中全会的召开,依法治国、深化改革已经摆在了政府的议程上,这为汽车产 业的体制改革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社会环境。在编纂《蓝皮书》的过程中梳理、参阅了发达国家在汽车管理上的成熟经验,会对政府管理体制改革起到一定的推动作 用。”
尤其对于新能源这个新兴产业来说,适逢该领域快速发展阶段,各大企业已有一定的经验累积、市场接受度也已逐渐提升,整个行业都处于蓄势待发的状态。在此时放开不必要的政策限制,或将使该领域迎来飞跃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