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部件企业“闷声发财”
“汽车行业利润下滑趋势明显”,平安证券分析师王德安认为,未来汽车行业销售利润率总体仍将呈下滑趋势。其中整车收入持平,利润总额同比下降8 .2%。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汽车零部件行业不论是营业收入还是利润总额,依然保持高于整体市场的增幅。
这样的增长同样体现在上市公司的报表之中。在已披露2015年中报业绩预告的50多家零部件企业当中,有七成以上的公司净利润出现增长。其中,世纪华通净利润增幅最大,根据其2015中报,公司净利润为1.44亿,同比增长174.22%;而申华控股净利润预计同比增长1 6 6 %-172%。
“国内市场持续疲软对于整车企业来说是一个考验,而零部件厂商的日子则相对好过得多”,全国乘联会副秘书长崔向东表示,车企通常会提前备货,所以这轮车市寒冬对于零部件企业的影响会滞后三个月至六个月,其备战时间充足。
“现在行业产销增速虽低,但汽车本身正在往更安全更环保更智能的方向发展”,王德安认为汽车零部件领域存在不少盈利风口。而另一方面,互联网大 潮席卷而来,也带给零部件厂商更多空间。8月26日,交通部发布关于修改《机动车维修管理规定》的决定,同质配件官方定义出台且明确可以使用。因此,上游 汽车零部件生产商,可投放独立售后自有品牌,对于其后市明显利好。
向供应商要利润
据报道,在近期与供应商进行的谈判中,丰田汽车公司计划再次要求零部件供应商降低价格,以提升其自身的竞争力,这也是该公司1年多以来首次采取这一措施。
事实上,不仅是丰田一家,为了应对由竞争加剧带来的价格体系的下滑,多家全球汽车企业巨头早已启动了新的成本战略。“对成本的控制是涉及整个产业链 的”,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付于武表示,在研发流程中,就有一个成本评估的环节。因此,任何的成本压缩都会最先传导至零配件供应商环节。
然而,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表示,随着汽车行业对于新技术、核心零部件的依赖程度增强,主机厂要求核心零部件供应商降低价格的筹码并不多,因 此从供应商处获得利润空间的难度非常大。在技术门槛较低、需求量较大的非核心零配件上,车企已经有意识的开始将大量订单向一些已经完成相关技术攻克、质量 较为稳定的本土零部件企业转移。
采购转移的步伐往往难以跟上车价下行的势头。所以,在利润和车价双重压力下,降低配置、减少配件、选择更便宜的材料也成为车企的无奈选择。“单 纯的减配无异于自杀,”付于武表示,整车企业应加强与零部件企业的协同,共同应对市场的挑战。此外,崔东树更是提醒,消费者应更加理性,避免盲目看待车价 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