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致的存在意味着什么?在苛刻的中国市场,到底还需不需要一个新的汽车品牌?观致是谁?从哪里来?又将去向哪里?”8月19日,观致汽车新任 CEO墨斐一连串的反问,拉开了观致——这家中国汽车市场上最年轻的汽车品牌的“重生”大幕。这一连串问号不仅概括了新任高管团队正在反思的问题,,也直 接关系着这个新团队能否成功地重塑观致。
“独立”这两个字,在墨斐站在台上的短短十几分钟里被提及了29次;而“独立精神”也正是新团队为在市场上艰难开拓的观致寻找的一条新的道路的出发点。从产品价格调低、矩阵铺广到新五年规划出炉,抛开了“国际品牌”外衣,重回务实的观致汽车正在重新出发。
回归务实
如何重塑观致?这或许是墨斐为首的新观致团队上任数月以来思考的所有问题的归结点。在再三考量之后,墨斐所做的第一步,却是将观致从云端上拉回来。
2013年11月发布首款新车观致3时,观致就为自己贴上了“来自中国的国际品牌”的高大上标签——从生产线设备到供应商和经销商的选择,再到产品定位和品牌理念,观致都曾希望剥离消费群体对自主品牌的认知,走出一条高端化的道路。
不过,严酷的现实并未因观致是“新品牌”而给予丝毫照顾。从2013年11月观致3正式推入市场,到2014年6月上市的第二款车型观致3五门版,再到 2014年广州车展正式发布的第三款产品观致3都市SUV 1.6T车型,观致尽管兑现了最初许下的“每6至12个月推出一款新产品”的诺言,但2014年观致全年销量仍不足7000辆,月销不足600辆。
与此同时,由于前期高额的车型平台开发等研发、基地建设和营销推广费用,暂未能将销量转化为利润的观致汽车,毫无意外地收获了一份沉甸甸的财报。
2014年,观致全年净利润亏损3.5亿美元,与2013年同期的2.55亿美元相比,同比增长37%。这意味着,2014年度合并报表中,观致确认净亏损金额高达近22亿元人民币,而截至2014年12月31日,观致的净流动负债更高达41亿元人民币。
沉重的财务状况负担下,观致新高管团队上任后,决定转变观致的发展思路。“这不是缝缝补补,而是推倒重来。”观致市场与销售执行副总裁孙晓东曾为观致的重新开始做过这样的定义。
8 月19日,墨斐宣布,观致在观致3和观致3五门版车型中各增加两款入门配置车型,售价分别为10.88万元和12.99万元。而新配置车型的上市,为观致 在竞争激烈的A级车市场再添新力量的同时,也将原处于11.99万-16.79万元的价格区间的入门价格,拉低到10万元级的“诚意区间”。
重新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