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私家车牌首度破6万 黄牛党成受益者

来源:时代周报

    10个亿的黄牛市场

    4月15日,当沪牌价格有史以来第一次突破6万元,王志正在广州和几个当地的“黄牛”喝酒,交流感情。几杯白酒下肚后,王志侃侃而谈,主题便是上海的“外牌市场”。

    “今年底,沪牌可能会超过8万元,若是如此,上海每月3万多辆新车中,除去8000多张沪牌,剩下的2万辆车可能都要上外牌,若按平均4000元上牌费计算,这个行业每年就是10个亿的规模。”

    实际情形远远不止如此。据介绍,目前,河南、河北、湖南、湖北、广东、贵州等地,上海车主异地上牌相对容易,“人、车均可不去”,办理周期为两周至一个月,而具体收费随着需求增加而“水涨船高”,黄牛报价已达到3000元-4000元,4S店的价格则为5000元-6000元。

    相较而言,山东、内蒙古等地的牌照更加便宜,但需要“人、车一起去当地”,一趟下来,总费用亦不会低于3000元。

    而在距离上海较近的浙江、江苏、江西等省,多地已明令禁止上海车主异地上牌。但一些能力较强的黄牛依旧能想出办法,只是价格不菲,比如江苏扬州,10000元起,又如浙江杭州,14000元-15000元。

    事实上,目前,总的“上牌”趋势便是远离上海。王志曾在贵州做过生意,而后通过当地黄牛给上海车上贵州牌,一直较为顺利。而不久前,他接了一个距离上海较近的江西景德镇的单子,“很快就被关掉了”。

    两次拍牌不得的陈或其实也考虑过异地上牌,不过,他转眼一想,一旦找上了黄牛,那么以后就离不开黄牛了。

    比如,上海车主若上了江苏宜兴的牌照,那么,车子必须回当地年检。当然,上海黄牛可以代劳,但代驾费300元—500元,验车费又是一笔,近1000元,而过路费、油贴还要另算。

    又如,黄大奇的一辆车子上了海南海口的牌照,等到转手时,他要提档,但被告知需付7000块提档费,于是,他又想到了让黄牛帮忙。

    其实,不管是异地上牌、车辆年检还是其他,上海黄牛大多是通过联系当地黄牛,由其与检车站或者车管所敲定,而车主需要支付的是层层加价后的总费用。

    即便如此,陈或的同事林立还是第一时间联系王志,希望上一个外牌。他买的是一辆别克凯越,享受经销店的优惠后,实付8万元。“如果沪牌降到两万以下,我可能会考虑。”林立说。

    王志非常清楚,“外牌市场”的存在和火爆只是因为沪牌太贵,而后者完全是政府管控的结果。“所以,这个行业没有未来,如果有一天,沪牌价格大跌,与外牌拉平,那么,一切便会瞬间坍塌。”

    王志告诉时代周报,他的主业仍然是汽车销售,业务员只是没事时顺便代拍牌照,并接点外牌业务,但这一副业每年可以为之带来30万—40万的利润。

    限制拥有还是限制使用?

    4月21日,上海盖世汽车网总裁陈文凯正在为即将开始的北京车展做准备,听到时代周报记者提及沪牌跑步进入“6万元时代”,他提出了另一个问题,我们应该限制什么?购车还是用车?

    “目前,沪牌的价格已超过奇瑞QQ的单价,车牌拍卖制度无异于变相限制购车。但是,随着社会发展,拥有住房和汽车是小康社会的标准之一,也是个人的一种权利,如果集中使用汽车会对社会的正常运营带来影响,那么,可以通过提高使用成本,限制某些区域的使用权限等方法督促汽车的合理使用,而非限制个人拥有汽车的权利。”

    事实上,金融危机之后,国家发改委曾要求清理阻碍汽车产业产能扩大的法规政策,其中包括车牌拍卖制度。但上海市有关部门认为,世博会在即,车牌拍卖可以限制车辆过快增加,有利于改善交通。于是,该政策得以沿用。

    “对比北京和上海,目前,前者的汽车保有量已达到500万辆,而上海大约只有250万辆,而考虑到挂外地牌照的部分车辆,可以说,过去十年,因为牌照拍卖制度,上海少增加了100万—150万辆汽车。”陈必壮告诉时代周报。

    不过,按照各国的汽车消费经验,当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时,对应的是汽车普及期,而这一数值达到5000美元-10000美元后,将是加速普及期。“目前,上海的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相当于一个中等发达国家,但人均汽车占有量并未达到相应的水平。这说明,上海的汽车消费将依然旺盛。”

    “如果没有房没有车,如何称得上中产?”在王国荣看来,政府治堵的思路应该从限制汽车消费转向倡导合理使用。

    “车牌拍卖其实没用根治上海拥堵的问题,只是延缓了进一步恶化的时间。”陈必壮认为,最关键的“治本”措施是,1.继续提高公共交通的服务水平;2.改变民众的用车习惯。

    “我们的汽车文化尚不成熟,不少人买车的主要用途便是应对上下班。如果要治堵,那么,必须督促这一种用车心理、用车习惯的改变;同时,发展中心城区的公共交通,提升服务水平,促使有车族在高峰时段尽量使用公共交通。”陈必壮说。

    有趣的是,陈或认为,从治堵角度出发,自己完全值得这块牌照。因为,上下班高峰期,他长期乘坐公司班车,而购车的用途只为周末出游、购物等,只是,“环保”的陈或至今拍不到牌照。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转载了您的文章或使用了您的图片,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相关链接

热点新车

热点新闻

触屏版 PC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