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改委价格监测:一季度车价环比上涨近7%

来源:大洋网—信息时报

  据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监测中心对国内36个大中城市的监测,今年一季度,受钢材、能源等上游产品涨价、信贷收缩、利息上升等影响,汽车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提升,推动汽车价格比去年底小幅上涨,而和消费者关系最为密切的轿车价格比去年底上涨了6.83%。虽然与去年一季度相比,车价总体下降3.17%,但从1月到3月连续3个月汽车价格环比都在上涨。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了解到,上海大众、上海通用、东风日产等都表示将通过提高内部管理水平来消化成本,但也有部分厂家已经在通过其它手段悄悄涨价。

  市 场

  部分轿车商用车已涨价

  迫于成本上涨的压力,少数轿车厂家已小幅提高了售价。4月10日起,奇瑞旗下多款轿车悄悄涨价,涨幅从1000元至3000元不等。江淮汽车则宣布从5月1日开始,江淮宾悦轿车全系产品的终端销售价格上调5000元。而记者就福美来车型最高降价8000元的问题采访海马汽车公关部姜剑平时,姜表示,这只是单一品牌的降价促销行为,并非海马面临的成本压力不大。

  即将在7月1日执行的国Ⅲ排放标准,将导致目前很多排放不达标的经济型车型必须全面升级发动机,而这将直接提升制造成本。这类汽车目前也面临最紧迫的涨价压力。

  华泰汽车经销商表示,换装了国Ⅲ发动机后,特拉卡将比现在的车型贵2万元左右。众泰商家也透露,如果众泰2008换装国Ⅲ发动机后,也将全系涨价6000元。吉奥汽车虽然没有透露换装发动机后价格具体会涨多少,但却明确表示涨价将是必然的。

  事实上,最不能承受生产成本上涨压力的,其实是商用车品牌。进入3月以来,“重卡老大”中国重汽、陕汽和东风商用车几乎同步宣布涨价,重汽旗下卡车平均涨3500元,东风商用车全系车型价格上浮3%,陕汽260~270马力重卡涨价6000元,牵引车涨价4500元,其他车型涨价3500元。接下来,上汽依维柯红岩、一汽解放、华菱等重卡厂商纷纷宣布涨价或即将涨价。

  南京依维柯跃进品牌策划总监颜欣欣接受采访时表示,商用车的涨价行为其实在今年年初就已经出现,而随着国Ⅲ标准的推行,产品结构将会发生根本性变化,较国Ⅱ标准时的价格将不是一个数量级。

  厂 家

  多数内部消化成本压力

  面对及部分厂家的涨价行为,各大汽车品牌几乎表达了一致的声音,那就是“内部消化”。

  上海通用副总经理刘曰海、东风日产市场部部长杨嵩、上海大众公关部经理陆军、长安福特及上汽荣威公关部人士在接受采访时均表示,目前将保持价格稳定,暂时没有提高产品售价的计划,将通过提高管理水平、调整供应链、消化上涨的成本来应对这一问题。

  跃进品牌策划总监颜欣欣则表示,这一问题不能简单通过涨价来解决,消费者也不会乐意接受价格上涨的现实。通过降低促销活动、调整新品的价格是目前采取的应对措施之一,而新品价格的调整其实就是一种暗涨行为。今年上半年上市的中级车就有类似特点:伊兰特悦动售价最低9.78万元,高于最初预计的9万元;新威驰定价9.5万~12.7万元,高于最初预计价8.5~12万元。另外,即将上市的多款重量级新车如新凯越、朗逸等迟迟未公布售价,也与成本上涨有关。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去年中国汽车企业利润同比增长了65%,利润总额创下了5年来的新高,成为国内39个工业行业的第一名。利润较高的一线品牌价格不动,少数厂商动作影响力有限。在供过于求的买方市场中,涨价对企业效益而言可能是车水杯薪,起不到什么作用。

  零配件供应商

  涨价呼声最高最迫切

  目前在汽车行业中,涨价呼声最高、最迫切的不是整车厂,更不是原材料供应商,而是众多零部件供应商,尤其是知名度小的中小型零部件供应商。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这一类企业很多已变成“夹心饼”,一头受到原材料提价的煎熬,另一头受到整车厂的压抑。

  零部件厂商相关人士向记者表示,零部件厂的生存之路必须要与大型整车厂挂勾,成为它们的供应商,否则日子将非常难过。许多零部件厂并没有定价主动权,其零部件价格要与整车厂协商,整车厂往往会将成本转嫁到零部件上,所以零部件厂的利润十分微薄。

  其实,零部件厂只有通过内部挖掘潜力、改进工艺等措施来降低成本,抵消原材料上升的影响,但是这样做或许会影响零部件质量,为了避免质量下滑,涨价成了唯一的途径。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转载了您的文章或使用了您的图片,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相关链接

热点新车

热点新闻

触屏版 PC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