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两省一市建汽车“黑名单”共享制 上榜将无路可走

来源:中国环境报 

  长三角区域历来经济发达,交通活跃,随之带来的是超高的机动车保有量,大气污染问题严峻。自去年1月起,我国长三角地区饱受雾霾之苦,污染面积达130万平方公里。为此,长三角两省一市拟对黄标车协同监管,共享“黑名单”,齐心治霾。

  三千万辆机动车,三分之一雾霾天

  据统计,截至2013年末,长三角两省一市机动车保有量已达3400万辆,占全国机动车保有总量的14%,这一数字仍在以23%的速度增长。机动车巨大的保有量与增长率使这一区域大气环境容量被进一步压缩,加强在用车辆的环境管理成为长三角区域机动车整体减排、有效治霾的关键。

  如此庞大的机动车数量对大气影响有多大?去年,长三角2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大气PM2.5有24个超标。中国气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华北中南部至江南北部的大部分地区雾和霾日数范围为50天~100天,部分地区超过100天。

  抓住机动车减排着力点,淘汰黄标车

  根据南京市环保部门专家计算,一辆黄标车尾气造成的污染约等于28辆国Ⅳ标准汽车,属污染“高手”。

  黄标车在机动车总量中的比例又占多大呢?根据相关数据,2012年长三角两省一市黄标车占汽车总量的16%左右,其排放的氮氧化物占全部机动车排放量的一半以上。这一数字充分说明,要想机动车减排,淘汰黄标车是着力点和关键。

  截至2014年上半年,江浙沪分别淘汰黄标车与老旧车8万辆、8万辆和6万辆,距离国家要求2014全年须分别淘汰30.7万辆、28.1万辆和16万辆的要求尚有较大差距。

  异地监管是难点,建“黑名单”共享制

  黄标车为什么难管?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邻近省市车辆交互频繁,导致异地监管难度大。

  以上海为例,2012年上海市对外道路机动车日均交通量达34.6万辆,近5年增长了47%。其中,往江苏和浙江方向分别增长51%和41%。如何通过异地统管加快各城市黄标车与老旧车的淘汰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黑名单”共享制被搬上了台面。据悉,长三角两省一市拟建立机动车“黑名单”,将各市黄标车基本信息均纳入其中,形成区域机动车“黑名单”共享和定期更新机制,待黄标车被淘汰后,逐步将“黑名单”推广至其他高污染车型。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转载了您的文章或使用了您的图片,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相关链接

热点新车

热点新闻

触屏版 PC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