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进机动车排放标准的过程中,汽车行业的技术革新问题不大,倒是油品质量拖了后腿。
岳欣开车有个习惯,不愿跟在高污染排放的“黄标车”后面,因为“味儿大,还冒着黑烟”。
这位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移动源污染控制研究室的研究人员,自1999年起就从事与机动车减排相关的工作。他渐渐意识到,在推进机动车排放标准的过程中,汽车行业的技术革新问题不大,倒是油品质量拖了后腿。
后来,岳欣加入了负责制定车用燃油标准的全国石油产品和润滑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下面的石油燃料和润滑剂分技术委员会。他惊讶地发现,在这个掌握标准话语权的37人委员会中,油企业的人士占到七成以上,而来自汽车行业的只有三人,像他这样来自环保系统的只有两人,而委员会的秘书处也设在中石化。
“这种垄断局面若不打破,满足排放要求的车用燃油标准制定和实施仍将步履维艰。”9月5日,在“国四标准顺利推进对策”论坛上,岳欣的建议包括拆分石油企业,引入市场机制充分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