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调成品油价不能总让公众蒙在鼓里

来源:京华时报

       发改委上调成品油价格

       3月2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宣布,决定自25日零时起将汽、柴油价格每吨分别提高290元和180元。这是自去年12月18日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根据国际原油价格变化,在两次下调成品油价格后,按照新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首次上调成品油价格。

       直评

       调价不能总让公众蒙在鼓里

       此次上调油品价格,又一次给公众造成了“跟涨不跟跌”的印象。1月15日国内油价下调后,国际油价一度跌破每桶35美元,近一个月里均处于低价区间,但中国并未及时下调油品价格与国际接轨;而在国际油价3月23日逼近每桶54美元后,却“突然”上调油价。

       公众质疑不无道理,发改委应及时发布信息进行解释,让公众真正搞清油价什么情况下应“涨”、什么情况下应“降”。

       具体而言,相关部门应尽快出台燃油税费改革后的“油价调整配套措施”,制定一套人人都看得清楚、搞得明白的涨价或降价标准方案。如:什么情况下需要国际国内对接,是每一次国际油品价格波动就跟进还是把握总体趋势再跟进;每次涨或跌的依据是什么。这些数据,掌握油品价格调整权的部门有义务让公众知晓。

       令公众疑惑的是,上述标准至今未能制定,而总是基于人为判断,甚至是有关部门单方面决定油品的上涨与降价(甚至是只看涨不看跌)。但这个步子终归是要迈出去的。行政行为公开化、透明化是发展趋势,没人能够阻挡得了。

       求是

       依据公开方能免遭质疑

       和去年国际原油价格暴跌长达三个月国内成品油价方才迟滞下降相比,此番涨价无疑要算快步紧跟,“下跌拖沓,上涨迅速”的民间质疑随之四起。

       此次油价上调之所以值得商榷,主要有以下几点理由:一是正值金融危机背景,目前国内需求萎靡,下游企业普遍经营困难,油价上涨无疑雪上加霜;二是在前期国际油价回落时,发改委并未同步下调,而是给予了长达三个月的“缓冲期”;三是前期成品油价格下调并未到位,国内成品油没有涨价理由,而是早就应该继续适度下调;四是相比美国等发达国家成品油价格,现在国内成品油价格已经高出美国近50%,这里面还包含道路通行费以及油品质量的重大差距;五是这轮国际原油价格上涨,与美元对欧元等主要货币汇率走低紧密相关,并非完全由于真实价格上涨。

       为什么油价调整始终不能让公众心服口服呢?这里面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的不透明、不公开。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转载了您的文章或使用了您的图片,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相关链接

热点新车

热点新闻

触屏版 PC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