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居民消费物价指数(CPI)同比上涨3.2%,在价格上涨的构成中,食品价格同比上涨了7.6%。当所有人的眼光都盯向与每个人日常生活相关的食品时,极少人看到渐入“百姓寻常家”的同属消费类产品的汽车价格背后隐含的同样来自通货膨胀所带来的涨价压力。
尽管今年上半年CPI上涨的3.2%中,食品价格的 上涨带动了2.5个百分点,而其他项目仅上涨了0.7%。但可以看到的是,消费物价指数包括的生活必需品除食物、建材、衣服及医疗外,汽车、汽车使用的汽油、房屋甚至大学学费等同样是属于消费品类,诸多项目中除了整车价格外几乎所有的产品类别的价格都在上涨,这不得不给我们以想象的空间。
事实上,今年上半年在CPI上涨之后,央行的加息反应已经从另一个方面影响到了汽车企业的融资成本,央行加息实际上减少了企业的现金流,并加大了汽车企业的资金缺口,这对汽车行业这种资金密集型的企业而言,无疑影响到了企业的盈利水平。
另外,从诸多汽车类上市公司的半年报中也可以清晰地看到,汽车类上市公司的财务费用在明显增加。如郑州宇通客车的半年报显示,2007年上半年财务费用是528.7万元人民币,上年同期则是57.5万元。而在融资成本增加的同时,汽车企业的销售费用也在增加,江铃汽车公布的2007年一季报显示,江铃汽车销售收入一季度为17.85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了7%,净利润1.4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了38%。生产方面同样面临来自成本的压力,铁矿石从今年以来已经上涨了近50%,而相关分析是今后一段时间还将保持上涨的趋势。
不论是融资成本、生产成本、采购成本还是企业运营成本,涵盖汽车产业整个链条的成本在今年都出现了增加的趋势。与各类成本同时上涨相对应的是汽车价格的不断下降。按照中国汽车市场目前整体市场的增量以及新产品推出的频率来算,汽车价格仍以每年平均10%的速率下降。
尽管成本增加,但汽车价格仍在下降,这主要是得益于汽车企业通常会和供应商签订两年的采购合同。今年或者明年的合同到期后,背负成本压力的供应商就不再会这么“便宜”了汽车企业。
中国汽车消费者认为车价会降是普遍预期,也是经年来形成的惯性思维。这就是为何在出现通货膨胀后,车企必然面临成本增加,却很难将增加的成本转嫁给消费者的原因。和耐用消费品不同的是,汽车在中国属奢侈消费品,但只要是消费品,就会有市场饱和的一天,供大于求是所有消费品难逃的“魔咒”。
今年车商喊破了喉咙要降价,消费者却仍未能感觉到实际的“降幅”,很明显,消费者对车价下降仍带有惯性的心理期待与车企所面临的巨大成本压力之间的矛盾已经在今年处于一个爆发的节点。这一节点在明年会以两种形式出现在汽车产品上:一是汽车价格全面上涨;二是在价格维持稳定的情况下,企业更多地在产品上做手脚,也就是减配不加价。不论哪种,对消费者而言,都算不上什么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