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信部网站公布的第187批《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中,沈阳华晨金杯汽车有限公司绵阳分公司正式获批,而其合作伙伴则是“川酒巨头”五粮液集团。记者了解到,自中国的奇瑞、吉利、比亚迪等“外行”成功造车后,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蜂拥进入汽车业。
专家称,企业为了谋求发展走多元化之路本无可厚非,但从酒行业跨入汽车业这个新领域,如果企业无法解决专业化人才和技术的难题,将难以形成较强的竞争力。
现状:
五粮液终圆“造车梦”
早在六年前,汽车工业进入“井喷”时代之时,五粮液集团就已“盯上”汽车业,但由于相关规定使其无法“单干”,特别是若要取得整车生产资格,就必须与汽车生产企业进行合作。为此,五粮液一直没有间断与汽车相关行业的合作。2006年,五粮液集团、华晨汽车、绵阳市政府在绵阳签署“新华股份股权转让合同”。另外,五粮液集团的全资子公司目前已为重庆长安、一汽和广州本田等汽车企业提供模具。
四川绵阳新晨动力机械公司办公室的张姓负责人称,五粮液集团已参股生产发动机,目前新工厂还在建设中,并将于下半年组建华晨金杯汽车有限公司绵阳分公司冲压中心,正式参与整车生产。该负责人还透露,五粮液集团与华晨绵阳分公司合作,不仅生产汽车零部件,还将生产金杯越野车、皮卡车、轻卡车、面包车、多功能商务车等多种车型。
软肋:
新品牌是否有过硬技术
“目前的汽车市场技术是主导,如果技术跟不上,就没有办法吸引消费者。”昨日,在南京中驰汽车园,记者采访了几位正在看华晨品牌汽车的消费者,他们均表示不了解五粮液参与造车一事。消费者汪先生称,无论是什么品牌的汽车,他最关心的是技术、口碑和价格,因为技术过硬,才能保证安全和操控性,而品牌的口碑由消费者对其的认可度决定,价格当然是越实惠越好。
记者了解到,与汪先生想法一致的购车者不在少数,而他们所关注的要素,也正是新品牌、新车型的软肋。业内人士称,从目前现状来看,五粮液与华晨汽车所要创立的新品牌,要想获得消费者的良好口碑和市场认可,还需要时间。同时,国内多家汽车企业正面临兼并重组,此时步入汽车行业竞争力并不强。
前景:
盲目掘金让跨行造车堪忧
IBM由生产磅秤的企业转行,比亚迪是由蓄电池改行生产汽车,索尼是做收音机起家的……南京大学商学院副院长刘志彪告诉记者,在500强企业当中,跨行业发展成功的例子很多。但现在汽车行业竞争异常激烈,经济形势也不容乐观,因此,能否成功还要看市场反应。
“一辆汽车从研发到量产,需要顶尖技术人才和强大的资金支持,小规模获利较难。”南京一位曾从事汽车制造业的资深人士称,近年来,汽车行业持续火爆,使许多“外行”企业纷纷掀起汽车工业投资热潮,但“外行”造车存在盲目性,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核心技术团队、丰富的管理经验和雄厚的资金,或许难以撬动造车业的“金矿”。
酒业领头羊五粮液“酒后造车”能否成功,我们将拭目以待。记者何峰
关注
五粮液“造车”历程
1998年,华晨在四川绵阳与生产内燃机的绵阳新华集团合资兴建绵阳新晨动力机械有限公司,生产491系列汽油发动机;2000年,新华集团成为华晨集团旗下的全资子公司;2004年,新华集团通过竞拍收购原四川朝阳机器厂破产资产,成立华瑞汽车;2006年8月,华晨集团、五粮液集团和四川绵阳市政府签署“新华股份股权转让合同”,华晨集团将新华集团46.5%的股份转让给五粮液,7%转让给绵阳市政府,自身留下46.5%,但是此次转让并不包括新华股份控股55.8%股权的华瑞汽车。因此,要想真正进入整车制造领域,五粮液还需要一个获得整车生产资格的新载体。
是馅饼还是陷阱?
新《汽车产业政策》的出台,进一步严格审查新进汽车整车业的生产厂家资格,用以遏制汽车投资热。有关专家认为,汽车产业投资过热来自于民营资本的造车冲动。
业内专家认为,民营资本搞轿车(汽车),虽然有资金,但是缺乏技术优势、市场优势、配套优势、管理优势、联合优势,不会有大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