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中石化的俩“裸油价”在互扇耳光

来源:华商晨报

    我国的垄断企业,尤其是石化企业,从来不缺少新闻。

    针对媒体关于“今年1~8月国内成品油平均出口价为2.4元/升”的报道,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首席分析师周若洪、新财富首席分析师殷效东表示,这种话严重误导了舆论和消费者。(11月29日《广州日报》)

    周若洪、殷效东认为,按海关统计的金额和数量计算的价格为不含税价,而国内销售成品油价格包含增值税、消费税及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两者不具可比性。有的时候,不得不佩服我们石化企业的“越描越黑”的能力,他们口中的这个“可比性”的言论,看上去有些似曾相识,在今年7月份关于国内油价虚高的争论中,有人质疑国内油价已经高于美国,中石化的专家就称,对比含税负的零售价格不具有“可比性”,还慌不择路地抛出“裸油价”的概念。

    我们不妨看看国家发改委当时是如何解释“裸油价”的,发改委价格司副司长许昆林表示,以北京市93号汽油为例,93号汽油含税零售价格为每升6.37元,不含税价为每升4.25元。姑且不考虑7月以来的油价上调,这份“裸油价”便已经高出“出口价”将近一倍。

    按照中石化专家本次的回应来看,所谓“出口价”,不过是另一个版本的“裸油价”,原来无从与国外对比的“裸油价”,这次可真是彻底“裸”了。当初宣称的国内油价低的言论,显得如此不堪一击。再回过头看所谓“可比性”油价,不知道专家们又该如何解释国内“裸油价”之高与“出口价”之低呢?可笑的是,同样由中石化专家先后抛出的“裸油价”和“可比性”两套说辞,简直是在自己对自己扇耳光。

    在国内油价虚高的争论中,便有人指出所谓的“裸油价”,只是利用国内民众对于国际零售油价的信息不对称性,玩的一个转移公众视线的把戏。而如今中石化专家又拿出油价赋税和“可比性”做文章,跟别人比要裸着比,跟自己比就要穿上赋税的外衣,“可比性”已经成了垄断企业专家制定双重标准的工具。

    “裸油价”的争论已经让国内的成品油价格构成扑朔迷离,现在中石化专家又出尔反尔,我们不禁要问,国内垄断企业的可比性价格到底在哪里?如果公众有条件清晰地看到国内成品油价的价格构成和成本构成,谁会愿意做出这种“不具可比性”的对比呢?垄断企业专家在停止自扇耳光之前,还是别去抱怨别人“误导舆论和消费者”了。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转载了您的文章或使用了您的图片,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相关链接

热点新车

热点新闻

触屏版 PC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