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周年 谈建国时期公交的变化

来源:爱卡汽车

    公共汽车从进口转为国产

  1956年7月13日,新中国汽车工业划时代的一天,我国第一辆汽车——解放CA10中型卡车正式下线。这辆卡车的诞生,除告别我国不能自主生产汽车的历史,亦使得我国的大型客车从依赖进口迅速转为自主生产。

    1956年7月13日,新中国第一辆汽车——解放CA10中型卡车正式下线,除了历史意义之外,它对我国的客车工业和公交行业同样有着深远影响。

    1957年10月,北京电车制配厂成功使用解放CA10卡车总成件研制出BK540型无轨电车,因诞生地点为北京,因此被定名为“京一型”。

    同年12月,北京市客车总厂继续用CA10卡车总成件改制出了新中国第一款自主生产的大型客车“五七型”,后国标型号定为BK640型。这标志着我国的公交客运用车由依赖进口正式转为自主生产。

  公共交通永远离不开大容量,以“五七型”为代表的8米级客车在建国初期庞大的交通运输压力下不堪重负,单纯增加车辆不仅会增加驾驶员人工成本,也会增加燃料成本和车辆成本,而加挂拖车就成为了当时缓解运输压力的首选方法。

    根据核算,加挂拖车后,一辆拖车的载客量相当于机车的约60%,机车燃料消耗增加约20%,但拖车仅需配1-2名售票员,且造价低、保养成本低,因此加挂拖车成为了提高公交综合运力的不二之选。

  将机车与拖车的厢体进行连通,这便有了铰接车。相比于机车加挂拖车,铰接车在车身结构上没有实质变化,但外形更加美观,也便于乘客和司售人员的直接沟通。

  铰接式公共汽车的优点是载客量大,车身长但转弯半径小,这种车在容量、成本和美观之间找到理想的平衡点,因此铰接客车被迅速普及开来。

    前期,图中这些“京一型”铰接无轨电车就是由已经投入运营的单机电车改造而来,而那时的改造工程也被亲切称之为“小改大”。

    相信很多人对铰接式公交车中央硕大的铰接盘记忆犹新。

    铰接式公交车的普及甚至一发不可收拾,沈阳等地的客车厂还曾经研制出双铰接客车。然而理想和现实总是有差距,这样的盲目加长显然不符合当年的实际情况。

    20世纪60年代,我国汽油供应紧张,公共汽车经历了一次不小的考验。部分公交车的燃料由汽油改为煤气,常压煤气包就被直接放置在车顶上。

    采用煤气作为燃料实属无奈的做法,就如同建国时期在公交车尾加装煤炉一样,而头顶巨大煤气包的公交车也成为那个年代街头一道尴尬的风景线。

  编辑点评:一时间,国产第一辆无轨电车、第一辆公共汽车、第一辆铰接客车和第一辆团体客车相继涌现,然而它们无独有偶都是在解放卡车的基础上改装而来。就在我国客车工业初具规模且即将快速发展之时,我们迎来了春光无限的改革开放政策,这让我国的客车工业和公共交通事业迅速腾飞。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转载了您的文章或使用了您的图片,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相关链接

热点新车

触屏版 PC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