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停车场尝试错时停车 周边居民叫好

来源:北京晚报

    上周五晚上6点,王小姐开着车回到街道,没等她按响喇叭,停车管理员杨振威就给她放了行,2分钟后就停好了车。而在过去,半小时可能都找不着车位。为了缓解老旧小区停车难,北京建工三建公司尝试向周边居民开放内部停车场,允许居民晚间停车。这也是西城区首例企业实施“错时停车”。

    四车道胡同傍晚变成单车道

    西城区的榆树馆胡同,是一条老旧小区扎堆的胡同,一条街道上围绕着高高低低十多栋老住宅小区。因此,停车难是长年困扰着周边居民的头疼事儿。用王小姐的话说,晚上轻易不敢和朋友约事,一下班就使劲往家赶,就怕回来找不着停车的地。

    上周五傍晚5点,还没到下班居民回家的高峰,记者看到,榆树馆胡同的两边,就已经被私家车停得满满当当,甚至连消防通道前也没空着。一些到得“晚”的车辆,就索性横塞在其他车的前面,原本的四车道慢慢变成了单车道。

    “为了停车的事儿,过去没少打过架。”车公庄居委会书记王文红告诉记者,尤其是早晚上下班的时间,一条小胡同常常是进不来也出不去,为了谁给谁挪车,居民间没少发生口角,“我们常得去劝和。”

    王文红说,居委会曾做过统计,仅周边几栋住宅小区,停车缺口就有近百辆。“我们也想过能不能改建出一个停车场,可确实腾不出地,直到‘老邻居’向周边居民开放错时停车,才略有缓解。”

    102个车位开放了100个

    王文红口中的“老邻居”,就是在榆树馆胡同扎根了50年的北京建工三建公司。提起“错时停车”的尝试,三建公司副总经理刘睦南坦率地告诉记者,最初主要是为了解决本单位职工停车的问题,同时兼顾周边居民的停车需求。

    2013年以前,三建公司的停车场,就是一层院子中的空地,30来个停车位连本单位职工都满足不了。2013年,刘睦南动了改造停车场的念头,将一层的零散车位改建成一个立体停车场,白天给单位职工用,晚上开放给周边居民。“毕竟,我们和街道都是息息相关的,外面的交通不好,里面的车也开不出去。”

    为了推行“错时停车”,三建公司还对停车场的停车规定作出了修改:本单位职工非工作原因,下班后不允许免费停车,只要超过规定时间就得按照8元/小时的标准交纳停车费。工作日的每天晚上6点到第二天早上7点,以及周末全天,开放给周边居民停车。同样的,居民们白天不可无故停着车不走,若被停车管理员发现两次以上,则不再向其开放。

    “错时停车”的措施,广受周边居民的欢迎。尝试数月以来,两层102个停车位,已有100个在晚间向周边居民开放。周边居民按照自愿原则,主动报名,每月车位费450元。

    居民盼着更多单位开放停车场

    开放停车场是为了挣钱么?面对这个问题,刘睦南给记者亮出了财务账本。尝试“错时停车”后,停车场每年向居民收缴的停车费大约22.5万元;而同时,为管理好停车场,单位又配备了五名停车管理员、设备监控等系统,一年的管理成本是36万元。不过,对于长年存在的停车难来说,这100个停车位还是“杯水车薪”。

    “直到现在,还老有居民问我,能不能托关系在这车场找个位置。可你瞧,车位确实是满了。”王文红告诉记者,据她了解,在榆树馆胡同周边,还有其他单位的停车场,“我们就盼着,哪一天会有更多的单位也开放停车场给老百姓夜间使用。”

    记者点评

    我们说,社会管理中要找到“最大公约数”,或者用咱百姓的话就是:有事好商量。企业把晚上无人使用的闲置停车位拿出来与周边居民共享,缓解阻碍城市精细化发展的停车难,也未尝不是在部分群体中寻找“最大公约数”的一种尝试。

    在我看来,目前愿意做这种尝试的企业,还远远不够、不足。更多的企业还是守着“一亩三分地”的思维,没有把企业自身与所在社区的关系视为一种和谐的共生共荣关系。

    当然,企业没有动力开放停车场,也许有政策上、人力上、管理上的担忧,总怕做了有益的事儿还得揣着小心。让闲置资源流动起来的开放,既然是种好方法,相关部门就应该多给一点政策,多给一些鼓励,先给企业吃下“定心丸”,它们才能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转载了您的文章或使用了您的图片,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相关链接

热点新车

热点新闻

触屏版 PC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