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继续盈利待破 奇瑞瘦身或为上市铺路

来源:经济观察网

     奇瑞的营销改革仍在继续。5月12日,经济观察报记者获悉,奇瑞营销公司下发了分工调整文件,对销售、网络,品牌、市场部门重新做了分工。

     从去年底开始,奇瑞开始新一波大调整,涉及到多位高层。在外界看来,奇瑞刚在两年前进行了“大手术”,营销公司更是在十二年中更换了7任负责人。人事动荡过于频繁。但奇瑞认为,为了进一步提升产品的竞争力和整体企业的盈利能力,有必要进行人事变动。

     目前,奇瑞要完成集团内部架构的“43”负责人制度,其中“4”即国内销售、国际销售、生产、研发,“3”即质量运营、财务和人事。

     相比于动静颇大的人事改革,奇瑞内部还在进行着另一场不为人知的改变。

     5月12日,经济观察报记者从奇瑞汽车年报发现,在过去一年中,奇瑞正大刀阔斧地进行资产的再次梳理。从去年年中到年底的半年时间内,奇瑞汽车一口气剥离了37家子公司。

     实际上,不论是人事变动还是业务的再梳理,从奇瑞目前的动作来看,在转型之后迅速走向质量经营的奇瑞正在多方面进行布局,目标是重启延宕了多年的上市计划。

     精简业务

     在2013年回归一个品牌之后,奇瑞的发展思路已经十分明显——“聚焦”。

     第一是产品上聚焦于优势产品。

     第二对在股份公司的业务进行浓缩和优化。从奇瑞汽车本身的结构来看,其同母公司奇瑞控股一样,包含了颇多的业务,奇瑞汽车旗下一度曾经拥有多个汽车整车板块,还包含了零部件生产、物流、房地产开发等诸多板块。这使得奇瑞汽车的业务呈现出杂乱的局面。2013年,奇瑞的微车以及部分整车剥离至母公司,形成凯翼汽车,而奇瑞汽车则聚焦于乘用车。

     第三是在组织机构和人事安排上进行改革。奇瑞通过研发、生产、销售等一整个链条的改革,对人事和组织架构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以研发机构为例,多品牌时代的奇瑞汽车研究总院、乘用车工程研究一、二、三院、商用车研究院等几个独立的研发机构,每个机构下各自设有车身、底盘、内外饰等五大分支机构,人员臃肿。而如今,这些人基本上统一到奇瑞研发总院。伴随着项目精简,在2011年-2013年的两年时间里奇瑞汽车员工数量已减少约9000人。

     在上述三大步骤之后,奇瑞汽车在去年对旗下的业务再次进行调整,将零部件整体打包,然后剥离至母公司。

     2014年12月,奇瑞汽车丧失对芜湖奇瑞科技有限公司的控股权,股份比例降低至49%。而原本一大批奇瑞汽车的公司包括安徽瑞祥工业有限公司、大连嘉祥科技有限公司等37家子公司被剥离出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剥离的公司少数被注销,大部分被注入奇瑞科技有限公司。

     奇瑞科技是奇瑞汽车在2001年全资注册,在2014年被剥离而转至母公司奇瑞控股下。在30余家公司被注入之后,奇瑞科技已经成为了奇瑞整个集团的汽车零部件公司。而对于奇瑞汽车股份而言,在去年则只新纳入了芜湖市汽车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这家公司在2014年7月新成立。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转载了您的文章或使用了您的图片,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相关链接

热点新车

热点新闻

触屏版 PC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