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有两则消息值得关注。首先是小车涨价,其次是汽车下乡。从市场的角度观察,小车涨价所释放的是对小车的尊重,背后则是价值的体现。我以为,这是汽车消费观念的转变,说明汽车普及在加快,另外,消费的形态在改变,涉及的需求层面在扩大,内含在加深。而汽车下乡则是一个关系到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新农村的战略问题。这两者都体现了一种积极的思维,既拉动了经济,又推动社会进步。
透过这两条消息,可以感觉到,汽车普及迈入民生阶段已不是空谈,在政策的扶持下,加快了汽车社会向纵深发展的步伐。
回顾中国汽车消费史,仅有20年不到的时间(从1994年“中国汽车产业政策”把鼓励汽车消费写了进去算起),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即争取汽车消费的权利和汽车消费的公平。也就是说,在计划经济时代,有钱也无权购车,根本谈不上汽车消费。而在汽车是权利和地位象征的时代,一边被当作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必须遏制,另一边则是当作享有特权的待遇尤为扎眼。而私人想拥有私家车只有通过控办特批或牌照额度竟拍的途径才能得到,故僧多粥少,人为地造成了一种资源稀缺。在上海,一幅私人牌照曾经拍出30万元的天价。直到市场放开,才有了私家车普及的可能。即便是这样,从买不起车,到买得起车;又从用不起车,到烦不起车,深刻地描述了中国在迈向汽车社会之艰难。
应该讲,通过汽车市场的放开和燃油税的出台,以及对低排量汽车实施购置税减免的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是赋予了公民汽车消费的权利和汽车消费的公平,表明了社会的变革和进步,其中小车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同时也代表了汽车消费一种方向,体现了国家的意志。
而从消费诉求来看,小车在城市生活中的优势越性来越突出,在认识层面上已经被广泛接受,不再认为是低档和低质的概念。而是一种风尚代表。如近年来涌现出来的标志206、雅力斯、飞度等,都成了时尚化的符号。几年前,当中国汽车媒体看到这些车在欧洲随处可见时,流露出羡慕的眼神。而今,没用几年这些小车就出现在中国,呈现出勃勃生气和活力。由此促使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要归功于汽车的思维的潜移默化(相对于自行车思维)。由此,促使小车革命,不仅要有个性化,高性能,高品质,还有多元化的精神诉求。
“小车下乡意味着农村与城市的差别在缩小。”有人把它提高到社会发展的战略层面在思考。对于当下,重要的是解决了农村的出行问题,扩大了活动范围,开阔了眼界。对于建设新农村来说,小车的概念不完全是消费的概念,而是广大农民兄弟提供了以经营为手段的重要工具。可以预计,一旦小车在农村普及,带来的不仅是奔小康的速度在加快,而且会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和陈旧的观念。江浙一带的农民深有感触地说,发家致富离不开汽车,改善生活也离不开汽车。而“要想富先修路”的这句口号,反映的不仅是农村观念的改变,而是为汽车正在帮助广大的农民走出大田,开始从事各种物质生产的经营活动。在中国中部地区的山东、河南等地,大多数农家把私家院子的门槛拆了,改成了汽车能自由进出的通道,“出入平安”成了最常见的门联。
汽车把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这是时代的进步。而此次国家要求汽车下乡,可以看作是对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新农村的有力支持,它所带来的变化要比拉动内需更有战略意义。应该看到,小车下乡还是主力。尤其是微型面包车成为市场炙手可热的车型就是值得关注的现象。说明宜商宜家的车型正是当下农村的实际需求。可以预期,一旦微面和皮卡等车型替代落后的农用车后又将会出现怎样的情景?所以,汽车下乡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