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内成品油市场达到下调条件而迟迟未调,使得国内成品油定价机制进入休眠期,这引起业界对于“新成品油定价机制是否还在执行”的广泛议论。而发改委的此番表态则证实了目前执行的成品油定价机制已经到了行将修改的边缘。(9月1日《时代商报》)
油价管理办法是去年5月公布的,但一直处于试运行状态。在此过程中,主管部门发现了很多问题,特别是在操作层面,存在明显的进一步调整空间。
作为新生事物,成品油定价机制本来就需要一个成熟、完善的过程,对此进行过多斥责,应该是不厚道的。然而面对机制带来的后果,再厚道的人,恐怕也要骂上几句了。
依据试行办法规定,当国际油价连续22个工作日移动平均变化率达到4%,国内成品油价格就可以调整。这本来是接轨国际油价的先进机制,但在实际操作中,这个国内成品油价格调整的晴雨表,往往却是跟涨不跟跌。在“22天和4%”冠冕堂皇之下,是一年来我国油价每吨上涨了1710元的事实,是去年中石油净利1033亿元和中石化今年上半年净利润354亿元的事实。
一个备受谴责的机制宣布进入调整期,应该是件好事。然而这种在调整期间的休眠,是尤其令人纠结的。在现实中,我们的很多法规都需要经过修改,而在新法规没有出台之前,旧的法规就应该继续承担现实重任,直至新法出台。试想,如果将要修改的是治安管理条例,那么在新条例没有出台之前,旧的条例就“不作为”了,会造成怎样一种局面呢?其后果简直不敢想象。
然而不幸的是,我们看到的成品油定价机制,却在调整之前就已经进入休眠状态,从而使油价失去了调整的路标,这是管理的失职。而特别让人愤怒的,是这个休眠期,正好发生在国际油价大幅下跌的时刻。所以我们认为,油价管理办法的这种反应,是又一次有意的跟涨不跟跌。那么我们倒要问一句,诸如此类的油价机制,到底是在为谁休眠为谁醒呢?
昨日,来自新华社的消息称,纽约市场油价上个月累计跌幅近9%。8月31日到收盘时,纽约商品交易所9月份交货的轻质原油期货价格下跌2.78美分,收于每桶71.92美元,跌幅达3.7%,是6月4日以来的最大单日跌幅。
油价的暴躁走势让我们深刻地感到:时间就是金钱。从成品油定价机制进入休眠期开始算起到现在,国内成品油维持高价运行,无疑是一次暴利的盛宴。在垄断的状态下,谁又能知道,石油巨头们这次又大赚了多少呢?
如果把前一段国际油价上涨时油价机制的殷勤和现在的休眠结合起来看,相关部门对石油巨头的偏袒已然不可掩盖。这种想试行就试行,想休眠就休眠的做法,俨然具有了某些“黑社会”的特征。
没办法,这就是垄断的特性。只要成品油的市场化一天没有实现,这种特性就很难改变。为此,打破我国成品油市场垄断格局,让市场形成充分竞争,才是让油价回归合理、公平、实惠的最有力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