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销指标可否多些“技术含量”

来源:中国汽车报

     王 宇

  每到岁末年初,国内汽车厂家和媒体最“炙手可热”的话题就是第二年的产销指标。汽车厂家上上下下都绞尽脑汁安排明年的产销指标,而媒体也削尖了脑袋,想方设法从厂家探听出第一手“内幕资料”,抢在竞争对手前面将厂家第二年的排产计划报道出去。

  但随着国内汽车产量不断攀升,中国汽车市场已经进入激烈竞争阶段,今天,厂家还以产销指标来指导厂家和商家未来一年的市场策略,是不是显得“技术含量”有些不足?

  一些去过国外汽车厂家参观的人士介绍,国外厂家装配线上正在生产的汽车,几乎都是有“主”的。而国内恰恰与此相反,很多厂家生产线上的汽车大多“无主”。

  据国外汽车厂家讲究的是订单销售,而国内更加讲求排产。虽然最终目的都一样,都是为了在市场中占有更多的份额和销售更多的汽车。国内厂家计划在前,然后“压”给经销商,不管有没有销售出去,反正都“卖”给经销商了。国外厂家讲究的是“秋后算账”,采用订单式生产,只要是生产出来的,就是有效的市场销售。国内外厂家在市场销售上的一先一后,就能充分反映出各自市场营销水平的高低和生产管理上“技术含量”的不同了。

  据业内专家介绍,有些国内汽车厂家制定的产销指标本身就是不合理的,基本上都是以过去几年汽车市场的行情为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再提高或降低销量指标,其中带有很大的非理性成分。

  随着国内汽车市场的不断变化和发展,国内汽车厂家这种“一厢情愿”式的产销指标,显得有些跟不上形势。经常是第二年市场不错,可厂家的产销指标定低了。明明市场有需求,就是生产不出来,导致某些车型供不应求,经销商借机加价销售。要么相反,来年市场低迷了,可产销指标却定高了,产量超出了市场需求,汽车大量积压在经销商那里,导致价格一降再降。搞乱了汽车市场的秩序,也把产销之间的关系搞得“剑拔弩张”。

  因此,产销指标已经成为国内一些汽车厂家的“难言之隐”。由于产销指标制定时缺乏理性,一方面导致汽车生产出来卖不出去,厂家就向经销商压库;另一方面由于计划不周,俏销车型缺货,经销商擅自加价销售,使消费者的利益受到损害。由于产销目标缺乏“技术含量”,使得厂家、经销商和消费者之间产生不少矛盾和冲突。

  值得欣慰的是,近一两年来,国内一些厂家已经意识到产销指标的局限性,开始采用国际上行之有效的定单式生产。

  采用定单式生产,好处非常明显。在国内市场上,今年已经有一些厂家对一些车型实施定单式生产了,在生产和销售上“以单定产”,并尝到了甜头。这对国内厂家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产销指标发展到今天,终于有一些“技术含量”了。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转载了您的文章或使用了您的图片,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相关链接

热点新车

热点新闻

触屏版 PC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