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中国汽车业五大最具影响力事件

来源:珠江商报

      日前,中国商报评出了“2006年中国汽车业五大最具影响力事件”,这些或喜或忧的事件还将对未来的中国汽车业产生深远影响,也将在新年伊始之际成为历史的永恒。

  自主创新写入国策

  2006年3月,“两会”召开。2006年是落实“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自主创新在“两会”上被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汽车业自主创新成为业界的热门话题。
  油价上涨渐成常态
  2006年3月26日与5月24日,间隔时间很短经历两次油价上涨,后者甚至创下了历史上涨幅最大的纪录。
  油价的持续上涨对中国汽车业的影响是深远的。去年以来,油耗大的SUV销售陷入低迷,但小排量车迎来发展的空前良机,“限小令”在一些大城市先后被取消,给了小排量车广阔的发展空间,有力地促进了小排量汽车的市场增长。
  在国家倡导建立节约型社会的大环境下,油价持续上涨也给汽车业带来了新课题。开发节能环保的高技术含量车型,成为中国汽车业今后发展的重点。

  进口关税降到底限

  按照入世承诺,2006年起我国进一步降低了100多个税目的进口关税,其中进口小轿车、小客车、越野车等汽车整车的关税由30%统一降到28%;变速箱、减震器、散热器、离合器、转向器等车用零部件的关税由13.5%至12.9%降至10%;2006年7月1日起,整车关税将进一步降至25%,此次关税的调整将是汽车进口关税的最后一次调整。
  “整车特征”暂缓实施
  2006年7月5日,海关总署、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和商务部联合发布公告,原定于自2006年7月1日起实施的进口零部件60%整车特征界定标准以及有关汽车总成(系统)特征的A、B类关键件的区分标准,推迟到2008年7月1日实施。而此前,中国和欧盟关于汽车零部件贸易争端的纠纷已磋商数月。
  零部件“整车特征”关税缓期两年执行,使国产高档车有宽松的时间提高国产化率。由于整车和零部件存在15%关税差价,“办法”暂缓实施将使国产高档车价格出现松动。

  碰撞法规确立标准

  2006年7月,《乘用车侧面碰撞的乘员保护》(侧碰)和《乘用车后碰撞燃油系统安全要求》(后碰)标准正式出台实施。此后,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制订的“中国新车安全评价规程(C-NCAP)”也正式推出,这些碰撞标准和法规的正式实施,标志着我国汽车安全标准逐步完善、与国际接轨迈出的重要一步,同时也对汽车生产厂家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
  不过,国内目前的碰撞标准,其要求普遍离欧美及日本的标准都有一定差距,是否或如何与国外接轨,是目前热议的话题。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转载了您的文章或使用了您的图片,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相关链接

热点新车

热点新闻

触屏版 PC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