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菱、铃木、斯巴鲁……最近不断有车企传出在中国寻求合作进行本土化生产的传闻,以至于这些市场规模远不及“一线大牌”的国际二三线车企一下变得备受瞩目。
■ 国际二三线车企
■ 成新一轮合资合作主角
6月底,日本三菱汽车社长益子修表示,三菱正在和广汽以及其他中国汽车企业接触,目的是组建一家各占50%股份的合资公司。
7月初,铃木中国总经理樽本浩司坦言,铃木应该在中国寻找除长安之外的第二个合资伙伴。此后有消息称,上海大众是铃木寻求合资合作的第一选择。
斯巴鲁与北汽的合资已渐趋明朗。此外,路虎、萨博等小众品牌,同样在中国寻找着合资机会。
位列国际一流跨国公司行列的PSA,也加入这个潮流之中。7月9日,PSA与长安在法国签署合资协议,双方将在乘用车和轻型商用车方面展开合作。
当中国汽车市场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时,跨国公司与中国企业更充分地展开合资合作,已经成为其在中国市场获得成功的关键。当大众、通用、丰田、日产、本田等一线车企已经在国内完成布局,并因此赚得盆满钵满时,国际二三线车企跃跃欲试,纷纷效仿,在新一轮合资合作中,众多国际二三线车企成为推动这一浪潮的中坚力量。
尽管整体影响力不及一线车企,但出于对中国市场的渴望,国际二三线车企不甘于现状,希望能够借助进一步合资合作,在中国市场分到一杯羹。
■ 欲借合资合作抚慰曾经的伤痛
在回顾一些国际二三线车企在中国的发展经历时不难发现,在这些车企纷纷扩张,盘算着寻找中国合作伙伴的同时,它们在中国市场都曾或多或少有着不愉快的经历。
三菱在近期传出有意寻找新合作伙伴的消息后,这个车企此前在国内不顺的合资合作经历也屡被提及。多年来,三菱在与国内汽车企业合资合作的过程中磕磕绊绊,与北汽分手、入主东南却推广不力、与长丰合作不瘟不火,这些遭遇为三菱在中国的发展之路蒙上了一层阴影。
作为最早进入中国的跨国车企之一,铃木多年来的表现不能令人满意。当铃木与上海大众合作的消息传出后,不难看出铃木借此机会扭转局势的意图。此前与长安和昌河的两个合作项目由于种种原因,并未达到铃木当初的设想,而在长安重组昌河之后,很可能将长安铃木与昌河铃木进行合并,这样按照国家政策,将为铃木腾出一个合资名额。
斯巴鲁在中国市场蒸蒸日上的表现,是其要在国内寻求合作、实现本土化生产的最主要原因。但2002年,富士重工也曾因在中国的合作项目进展不利而退出。
PSA看起来是个例外。在PSA牵手长安之前,其与东风的合作多年来只能用基本合格来形容。对PSA而言,摆脱多年来的羸弱表现已经成为一种强烈的渴望。至于长安,则希望通过与PSA的合作,助其实现打造年销量500万辆的全球一流汽车集团的战略。
尽管这些合作意向大多尚未得到当事双方的正面回应,但不得不承认,摆脱曾经无奈和不愉快的合作经历,是一部分国际二三线车企有意在中国寻求合资合作的动力。
■ 新伙伴能否抚平“旧伤疤”
与新伙伴的合作,能否抚平曾经因合作落下的“旧伤疤”?是摆在国际二三线车企面前不可回避的问题。
PSA此前与东风之间并不尽如人意的合作,问题出在哪儿?尽管客观因素很多,但不妨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对中国市场缺乏深刻认识,产品价格和定位不能充分适应中国市场需求,因此推出的产品屡屡“叫好不叫座”。也许这正是PSA在中国市场最显而易见的,也最需要改变和扭转的劣势。
对于斯巴鲁来说,国内SUV市场一直处于高增长状态,斯巴鲁森林人已成为颇受国内市场欢迎的明星产品,在这个时机适时实现本土化生产,也许是比较好的选择。
三菱虽然不算是一线“大牌”,但在技术方面不乏亮点和特色,为何在国内的合作多年来并不顺畅?其对中国市场的把握以及在合作方面的推进速度是亟待解决的大问题。
新的合作项目能否成就国际二三线车企的梦想,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多重因素共同影响,但最关键是能否从以往的合作经历中总结经验,从自身入手,在战略思路上进行调整和改变,更加充分地适应中国市场,而不仅仅是将希望寄托于选择新伙伴。毕竟,如果思想上不转变,不能适应中国市场的需求,也许再多次的合资合作也无济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