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迈过千万大关 中国汽车工业的跨越

来源: 汽车商业评论

    中国汽车工业从零到跨越年产300万辆用了53年的时间,而从年产300万辆到跨越年产1000万辆则用了7年时间

 1949年10月,中央重工业部机器工业局筹备组开始筹备建设汽车工业;同年12月,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在莫斯科同苏联领导人会谈,商定苏联援助中国一批重点建设项目(156项),其中包括建设一个汽车制造厂。

 显然,中国汽车工业的起点从筹备开始(1949年10月),几乎是与新中国诞生同期的。此前,中国只有汽车修理和为数不多的汽车维修配件仿制生产。如果按一汽建设开工(1953年7月)和第一辆国产汽车生产下线(1956年7月)的历史年代结点为标志,则分别是中国汽车工业诞生56年和投产53年。

 中国汽车工业筹备与新中国建立恰逢同一个年份,足以表明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政府部门对汽车工业的深情关切、寄予厚望;与世界汽车工业的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汽车工业建设晚了半个多世纪,但是同中国工业建设领域的其他产业相比,还是属于首批同步安排的重点工业建设项目,中国汽车人为此感到骄傲,也深感肩负重任。

 新中国成立60年,中国汽车工业从缓慢增长、提速增长、快速增长到高速增长,经历了年产量跨越100万辆、200万辆、300万辆和1000万辆的四次突破。

 历经43年,年产量跨越100万辆

 以苏联援建的第一汽车制造厂1953年7月15日开工为标志,开启了建设中国汽车工业的伟大创举;1956年7月13日第一辆国产解放牌载货汽车生产下线,结束了中国自己不能制造汽车的历史。

 为了改变单一车型品种生产的局面,一汽率先着手参照外国样车自行设计轿车,经过勤奋实践,在1958年5月试制成功国产第一辆东风牌小轿车,送到北京中南海向中共八大二次会议献礼,毛泽东主席等党中央和国务院领导同志观看试坐,毛泽东主席高兴地赞许说:“坐上我们自己制造的小轿车了。”

 1958年7月,一汽试制成功国产红旗牌高级轿车的第一辆样车,1959年9月,35辆红旗牌高级轿车发送北京,其中6辆参加国庆十周年游行、2辆红旗牌敞蓬轿车提供国家领导人阅兵乘用,成为载入中国汽车工业史册的一个重要篇章。

 1950年代后期、1960年代初,北京、上海也相继参照外国样车自行设计、试制和生产国产轿车,一汽自行设计、开发解放牌三轴越野汽车,南汽仿制生产跃进牌轻型载货汽车,北汽自行设计试制生产北京牌轻型越野车,济汽参照外国车型试制生产黄河牌重型载货汽车。

 1960年代后期,在实施中央“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和“建设地方工业体系”政策的过程中,汽车生产布点掀起热潮,遍及全国各地,几乎都是仿照国产车型重复建设、重复生产。

 在国家实施“调整一线、建设三线”的工业布局和“三五”计划总体部署中,采取国内自行设计、国内自制装备的“聚宝”和老厂包建新厂、小厂包建大厂的“包建”方法,建设第二汽车制造厂(现为“东风汽车公司”),并相继安排建设四川汽车制造厂(现为“上汽依维柯红岩”)、陕西汽车制造厂(现为“陕西重汽集团”)和陕西汽车齿轮厂(现为“陕西法士特”)。

 1970年代前后,改装客车、专用汽车迅速兴起,形成了小批量、多品种、专业化的发展趋势。

 1980年代开始,调整商用车(轻、中、重型载货汽车)产品结构比例,发展微型汽车生产,逐步形成了天津(天汽)、柳州(柳微)、哈尔滨(哈飞)、吉林(吉汽)、重庆(长安)、江西(昌河)和陕西(汉江)共7家微型汽车生产厂。

 1980年代中期,以一汽“解放”、南汽“跃进”和济汽“黄河”产品换型升级换代完成工厂技术改造为标志,结束了汽车产品“三十年一贯制”的历史。

 1987年8月,国务院北戴河会议明确提出建设一汽、二汽、上海这3个轿车生产点,进一步认定轿车生产应按“高起点、大批量、专业化”的原则,重点抓好零部件生产及相关工业,加速提高国产化率。

 1990年代初,汽车工业结束了“缺重少轻、轿车几乎空白”的生产格局,管理体制进一步改革走向市场经济,理顺生产关系,从行业管理、经济实体、民间服务“三合一”管理体制过渡到“三分离”各司其职,结束了单一用行政办法管理企业的历史。

 1992年全国汽车生产跨越100万辆(106.2万辆),其中:轿车16.3万辆,占当年全国汽车生产总量的15.34%;全国民用汽车保有量691.74万辆,其中私人汽车118.2万辆,占总保有量的17.08%。

    历经8年,年产量跨越200万辆

 1985年9月,全国党代会通过的中共中央“七五”计划建议首次提出:“根据加快交通运输建设的要求,要把汽车制造业作为重要的支柱产业,争取有一个较大的发展”。

 1986年4月,六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七五”计划中提出:“把汽车制造业作为重要的支柱产业”。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进一步确立了“发展汽车制造业,使其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地位。

 此后,在国家领导人亲自指导、参与下,《汽车工业产业政策》几易其稿,于1994年7月颁布实施,成为中国汽车工业的第一部政策性法规,也是国家出台工业行业的第一部政策性法规,标志着中国汽车工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邓小平同志南巡谈话》发表,像一股强劲春风,各行各业受到了深刻教育和极大鼓舞,增强了深化改革、持续发展的信念。

 据有关资料,“八五”、“九五”计划时期(1991-2000年)全国汽车工业投资1723.8亿元,占全国投资总额的0.85%,为汽车工业诞生38年(1953—1990年)累计投资277.2亿元的6.2倍。

 产量提速增长,2000年全国汽车生产跨越200万辆(206.8万辆),全球排序上升到第8位,其中:商用车生产146.5万辆,全球排序第3位;轿车生产60.8万辆,全球排序第13位。

 生产集中度明显提高,规模经济初见端倪,1998年,14家企业集团(公司)生产148.5万辆,占全国当年产量的91.21%,其中:年产19万辆以上的3家(一汽、上海、东风),年产6万辆以上的6家(天津、长安、柳微、昌河、北京、跃进);14家企业集团(公司)生产的轿车,占全国当年产量的31.14%。

 产品结构趋向合理,市场营销开拓成长。2000年载货汽车、客车和轿车的比例是,从1992年跨越100万辆时的59:25.67:15.33%改变为36.4:34.1:29.5%,呈现接近“三分天下”的态势,柴油汽车占总产量的比例,从14.89%上升到29.7%。

 汽车消费由政府、集团公款购买为主逐步向私人购买为主转变,2000年私人购买达50%以上,轿车、微型客车和中型载货汽车的私人购买上升更快。

 2000年全国民用汽车保有量1608.91万辆,私人拥有625.33万辆(其中:客车、轿车365.09万辆),占38.86%;私人拥有量12.71辆/千人(其中:轿车2.78辆/千人)。

 这一时期,我国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外国先进标准,推进实施法规法制管理,重点是汽车和摩托车强制性标准的制修订和发布,为中国汽车和摩托车产品同国际接轨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有序管理。

 历经2年,年产量跨越300万辆

 进入21世纪,中国加入WTO,中国汽车工业深化改革,大力推进战略性调整,探索实践企业兼并联合与资产重组步伐加快。

 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形成3个大型企业集团为龙头和16个重点企业集团(公司)为主力军的汽车工业新体制,一汽、东风、上汽3个大型企业集团的总体规模、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增强。

 2002全国汽车生产跨越300万辆(325.36万辆,同比增长38.4%),全球排序上升到第5位,列美国、日本、德国、法国之后;3个大型企业集团生产166.64万辆,占全国当年总产量的51.21%,16个重点企业集团(公司)生产291.03万辆,占全国当年总产量的89.45%。

 全国民用汽车保有量2053.17万辆,私人拥有968.98万辆(其中:客车、轿车623.76万辆),占47.19%。

 全国农用运输车生产259.08万辆,其中:四轮38.69万辆、三轮220.39万辆。

 全国摩托车生产1292万辆,其中:出口343.78万辆。至此,汽车零部件生产随汽车工业成长发展,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零部件企业集团。

 历经7年,年产量跨越1000万辆

 2003~2009年,汽车工业与汽车相关工业顺利渡过了中国入世给予汽车工业的5年宽限期。其间,2004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改委颂布实施新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政府对汽车工业管理的政策举措随之相继制订和出台实施。

 外国汽车厂商分别采取增资扩能和注资合作新建项目的方法,新建了中外合资汽车项目。在华外商独资企业悄然增多,尤其是关键零部件项目更显突出;中外合资企业的联合开发自主品牌见到了曙光。

 在国家科学技术部的863计划中,“十五”电动汽车重大专项、“十五”清洁汽车项目和“十一五”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的实施,以及中国汽车能源动力系统发展战略的推进实施,取得了初步成果——向北京奥运会提供了350辆各类车型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正在开展全国“十城千辆”(已列为13个城市)电动城市公共汽车运营试点。

 自主研发动力总成取得成效,推动发动机产品采用先进技术、升级换代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主要有:长安汽车的氢内燃机,南京依维柯的国Ⅳ商用车柴油机,潍柴动力的4D22E国Ⅲ商用车柴油机,中国重汽的直列泵+EGR(电控废气再循环系统)国Ⅲ重型商用车柴油机,玉柴的YC6L-50国V柴油机,奇瑞的1.8T涡轮增压发动机,吉利的CVVT发动机,一汽锡柴的12.5L国Ⅲ共轨电喷柴油机,上柴的9L国Ⅳ柴油机等。

 汽车零部件技术进步的代表产品有一汽的AMT手自一体式变速器(供客车、奥威和J6重型货车配用),陕西法士特的变速器,万向的底盘零部件,浙江瑞立的电涡流缓速器,石家庄久乐的安全气囊,浙江万安的ABS,浙江亚太的制动器,湖南容大的无级变速器(CTV)和国家发改委组织国内12家企业联合开发DCT(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吉利的BMBS(轮胎监测与安全控制系统)等等。但是,汽车零部件电子化、信息化的核心技术同外国还有很大差距。

 客车制造技术的全承载式车身,安凯、宇通、金龙(厦门、苏州)、中大、桂林大宇等企业的高端大型客车都已采用;城市快速公交客车(BRT),得到了市场认可和青睐;专用汽车制造技术,得到了改进提升,市场开拓前景看好;自主品牌汽车的安全性有了显著提高,通过C-NCAP(中国新车评价规程)的碰撞试验评价,有的车型从三星级提高到了四星、五星级水平,正在不断提升自主品牌形象。

 汽车整车出口,2007年创造了历史最好水平,是汽车整车出口大于进口的第二年,出口61.4万辆,载货车、轿车和小客车(9座以下)占出口整车总数的80%;出口前5名国家和地区是俄罗斯、伊朗、哈萨克斯坦、越南和阿尔及利亚,占出口整车总数的36.7%;出口量较大的企业是奇瑞、长城、中国重汽和一汽等,前10名汽车企业的出口金额占汽车出口总金额的40%,自主品牌成为出口的主要车型品种。

 汽车零部件出口,汽车轮胎、汽车电子电器及仪表和未列名零部件居多。汽车产品出口主要是亚洲、东欧和非洲这3个地区,其出口额占总出口额的近90%,开始向南美洲和欧盟地区出口。

 汽车产品出口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国际市场运作和相关国家的法律法规理解欠缺,加上中低端车型品种和国内外出口代理商等因素,低价竞争,出口集中度低,非关税壁垒质疑;汽车零部件出口的产品结构也是中低档次、低附加值产品为主;由于人民币升值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给汽车和汽车零部件的出口带来一定的冲击,从长远来看仍然有很大的出口市场空间。

 国内汽车产业结构调整,涉及产品、技术、管理和组织多个领域,“天一重组”和“上南合作”起到了典型示范作用。汽车产业结构调整必将进一步推进,使之成为中国汽车工业从世界汽车工业产销大国迈向产业强国发展战略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2008年全国汽车生产跨越900万辆(934.51万辆),其中:轿车673.77万辆,占当年全国汽车生产总量的72.09%;全国民用汽车社会保有量5052万辆,其中:私人汽车3510万辆,占总保有量的69.47%。

 2009年全国汽车生产预测将跨越1000万辆。至此,轿车生产企业从“三大三小”6家增加到39家。这次跨越,同上一次跨越时隔7年,是一次高速发展的跨越,7年平均年增72.5万辆,与前三次跨越时隔53年相比较,是不同量和质的变化。

 近7年从年产300万辆到跨越年产1000万辆,对应53年从零到跨越年产300万辆,中国汽车工业在最近的7年创造了过去53年的总产量。

 然而,与发达国家的汽车工业相比较,不单纯是数量级概念,我们目前在资源利用、产品水平、科技含量、车型品种、海外营销和用户服务等方面,都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一点必须形成行业共识。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转载了您的文章或使用了您的图片,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热点新车

热点新闻

触屏版 PC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