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不到一个月时间,2008年就要收官了。对于汽车经销商来说,2008年的遭遇可谓“冰火两重天”———上半年的销售还如火如荼,但三季度一开始,销售额明显直线下降,眼看着全年的目标只成为幻想了……这是众多汽车经销商目前境遇的一个缩影:在全球金融危机开始向实体经济传导的今天,汽车销售行业比其他行业更早地感受到了瑟瑟寒意。从各方面反馈的信息和数据来看,主流轿车企业中,能够达到年前的销售目标的并不多。
在整个汽车产业链中,汽车经销商算是最弱势的一个群体。“信贷紧缩,油价飙升,股市直线下跌,灾难频发,都令今年汽车销售形势不容乐观,经销商或将迎来2004年后汽车销售市场的又一个寒冬。”一位资深业内人士如此形容。
然而,美国有一句话叫做:“艰难时刻,唯强者可以做到。”而我们中国人也有“富贵险中求”的说法。对于投资者和经销商来说,弱市所带来的不仅仅是困难,更有无穷机遇。
4万亿带来的机遇
目前政府的4万亿投资计划,就是想通过拉动内需,应对短期内经济下调过快的问题。另外,这也是政府表明态度,给出一个信号,这对振作大家的预期与信心很重要,从长期来说,经济效益是比较明显的。总的来看,中国的整体经济基本面还是比较好的,相信将来的10~15年会保持一个比较快的增长。
佛山居于珠三角腹地,辐射五大区,拥有旺盛的消费力。而且在政府的支持下,各种配套产业正迅速壮大。作为佛山经济支柱之一的南海汽车产业在国家投资4万亿拉动内需的政策下,汽车将更广泛地进入家庭、通过汽车产业发展扩大内需,成为增加经济活力的重要举措。而且,国际原油价格长期下降,预期成为促进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重大利好因素,国内汽车产业正迎来一个百年不遇的转机。
早在几个月前,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便有业内人士谈到明年的经营困难。汽车销售行业继2004年寒冬后,又进入了第二个冬季,估计今年年底到明年一、二季度的日子肯定不好过,因此短期内,汽车企业还应以自保为主,过冬期间必须控制成本、适度控制投资计划,甚至要收缩,财务状况适当保守。但从长期来看,政府积极的财政政策和比较宽松的货币政策,都是汽车企业的利好因素,要拉动内需,汽车产业必然是主导力量,这就是长期看好的重要依据。
小排量汽车的春天
有汽车经销商在采访中谈到:未来汽车趋势第一是轻便化、小型化;第二是节能环保;第三就是新能源汽车。国家应出台鼓励小型车发展的政策,在汽车行业困难时期拉动消费,带动销售,对国民经济增长作出贡献,而且能够实现产业结构调整、优胜劣汰,促进企业的管理升级。
根据当前一系列的政策组合可以看出,在当今社会节能减排的主导下,小排量汽车是当之无愧的主角。首先是调整税收:减少小排量汽车消费税,适当提高大排量消费税。在总量不变的前提下,通过结构调整来鼓励中小排放量汽车的发展,使汽车进入家庭。再就是燃油税,从发改委透漏的消息来看,已进入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的阶段,相信离实行的日子也不远了。燃油税的实施可以减少日常不用车时汽车的共同费用支出,因此,新的汽车政策出台可以刺激销售。
此外清洁能源、节能能源车的发展也是汽车发展的另一个主流。灾后重建需要大量的运输工程配套,对商用车市场来说是一个新的机遇。
大排量汽车的蛰伏
对于豪华车及大排量车来说,日子过得并不舒适。在大排量消费税的影响下,车价上涨了数十万元。尽管说有真正需求的人们是不会改变的,而且年底是刚性消费旺季,豪华车的销售亦有所抬头,环比上升,但是同比还是有所回落,这说明宏观经济对消费影响非常大。
宏观经济政策导向和全球金融市场的波动,使高端消费人群对经济形势和未来预判变得非常不确定消费信心不足,此时去买一件豪华的产品是不是时候、是否迎合现在大环境,是一个大问号。原本打算购买的客户,在金融风暴后变为观望,很多人受“现金为王”观念的影响,认为如果有钱就可以应对更多危机,而没有钱就显得很被动。
当然,如果时局明朗化,豪华车消费会很快恢复,豪华车市场还将有很大程度的增长。这从第三季度逆市上扬的SUV销量便可见一斑。
明年机遇与风险并存
根据数据分析,明年GDP增长达8%的话,汽车行业便不会出现负增长。过去的10年,整个汽车行业中,乘用车从来没有出现过负增长,也就是说市场孕育着非常富有生机的消费冲动,是改善生存空间和条件的消费冲动。
一位资深业内人士谈到:“目前面临的问题,并不是突然间老百姓的收入无法承担汽车消费,而是消费信心受到较大冲击。虽然目前情况不乐观,但是中国汽车保有量比起发达国家差距仍然很大,中国汽车市场潜力巨大,佛山的汽车市场潜力巨大,尤其是在南海区,长期看好不会改变。”
从销售数据可以看出,前几年国内汽车消费集中度非常高,主要在一些特大型的城市,这两年,国内二、三级市场的消费增长很快,这是推动中国汽车继续向前发展的巨大潜在动力。
4万亿计划将使2009年的中国保持继续增长的态势,而美国金融危机还将持续一段时间,这为我国汽车产业发展提供了一个时间差,国内车企在这段时间里,可以一方面通过自主研发,推出新型、节能的环保型汽车;另一方面,建造国外市场的销售渠道,助推中国品牌在国际市场上杀出一条血路。
值得重视的是,经济低迷时期是重组的最好时机。当然,能够妥善经营就得看各家老总的本事了———是馅饼还是陷阱?两者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