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好讲面子,这是众所周知的。中国人买车讲究气派,有钱没钱,总想着买辆大车。如果钱包实在不给劲,不得已第一辆车买了个小家伙,等到换车时,就要升级成大一号大两号的家伙,或者干脆来个高大威猛的SUV。为什么要贪大?宽敞舒适当然是一个考虑,但恐怕还不是最主要的原因。
当今社会,一个男人要想展示实力、地位和身份,汽车无疑是最佳道具。官场上早有以排量定级别的光荣传统,民间自然积极仿效,闻香识女人,看车认男人。你即使有座独立别墅,总不能挂在脖子上到处显摆吧;你在脖子上挂串珠子,又有谁能分辨是价值连城的宝贝还是一块钱一把的地摊货呢?谁能展示形象?唯我私家汽车。一辆私家车,可以陪同主人流动展览,随时宣布主人的实力:有辆QQ,算是迈上中产的第一步;有辆卡罗拉,算是进了小资行列;要是有辆宝马,有多少女子排好队等着在车上哭呢。
为了向同事、朋友、亲戚、路人甲、路人乙宣告自己的实力,国人纷纷加入购车潮中。有钱没钱,买辆转转;有用没用,买了就行;能买大的,不买小的;能买贵的,不买对的。总之,宁可赔了本钱,也不能折了面子。
中国人买车或多或少,都有炫耀性消费的意思,比如汽车,就比较喜欢个子大些并且更显气派的三厢车。这点跟欧洲的区别比较大,欧洲的小型车多、两厢车多、旅行车多,这“三多”一看就是实用主义的表现,小型车是为了省油和泊车方便,两厢和旅行车则是为了多拉多装,国人眼中更有档次、更地道的三厢车,在欧洲却是非主流车型。就连奥迪A6、帕萨特这样的官相十足的车子,在欧洲也往往是撅着大屁屁的旅行版,要是国人看了,肯定会叹息,好好的车子搞成这个样子!
在发达国家,汽车真的是稀松平常,多数人眼中,就是个代步工具。汽车文化在中国是一种新兴文化,没事儿谈谈汽车是实力派站立时尚潮头的新鲜话题。但在西方,汽车文化是地道的传统文化,说到汽车,很多年轻人会觉得无聊,远远不如谈谈Ipad更有感觉。西方人的汽车文化经历了装门面、讲实用、讲环保的过程,现在的年轻人更是出现了漠视汽车的倾向。说到中西方汽车文化的差别,不是厚彼薄此,瞧不起国人弄辆车装门面的想法。毕竟我们刚刚奔小康,尝尝大车滋味也是天经地义,凭什么人家玩儿剩下的我们就不能玩儿?如果说,一些人从中看到过眼烟云的意思,从此买车时不考虑装门面的问题,而更愿意讲讲实用、谈谈环保,倒也未尝不是件好事儿。如果居然开始厌车,那就恭喜你站到了世界汽车文化的最前沿。
然而,每个国人都有享受豪华车的权利。但是为了那点面子开车大奔在狭窄拥挤的道路上以30码的速度前行优势为何哪般?